孝,还在吗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很小就听到过的一句话。
我问妈妈,什么是孝啊?
她笑着说:“你长大了对妈妈好,就是孝了。”是吗?那我将来也一定要成为一个孝的人......
在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里,孝一直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古人的孝,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责任。
到了今天,孝已经不再有披麻戴孝的习俗,不少人在富足与膨胀中忘记了孝顺,丢失了这种美德。好在,如今许多人重新把它们拾捡起来,用自己默默无闻的行动实践着“孝的内涵”,守护着中华民族骨子里最善良,最高尚,最有担当的气节。
孝是一种责任
2月,冷得刺骨的冬天。
一件坏消息更是让全家人心寒如冰窖——爷爷得了阑尾炎和糖尿病,住院,卧病在床。
那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啊,瘦骨嶙峋,脸色蜡黄,毫无光泽,乌青的嘴唇,浑浊的瞳仁,却还是露出疲惫的笑意。
望着照顾我从小到大的爷爷,内心阵阵酸楚。
这样的一位老人,身旁怎么能没人照顾呢?爸爸毅然决然地担起来了这个责任。
爷爷的身边需要时刻有人陪伴。周末,每当天边微微亮出黎明的曙光,爸爸的脚步就紧随着黎明走出了家门。而当深夜笼罩了城市,一切陷于沉睡,他才踏着星光,拖着疲惫的躯体走进家门。
一天一天,任劳任怨。
他能做的就是日夜陪伴在爷爷身边,准时地耐心地一口一口喂他吃饭,一丝不苟地盯着滴管,三番五次向医生询问着情况。实在困了,也不敢舒舒服服地打个盹儿,只能小眯着眼,稍微松弛紧绷的神经。
妈妈平时早出晚归,疲于工作。可她还是在中午那一点点自己休息的暇余,做好饭,装进饭盒,带着那热腾腾的饭菜还有那颗更加炙热的心赶往医院,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岗位。
他们日复一日,精心照顾爷爷,并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付出,没有一丝怨言,即使是天塌下来,也有他们扛着。
父母,永远是我的榜样,他们告诉我:孝,是一种属于子女的责任。
孝,是一种习惯
爷爷出院了,日子还是像往常一样细长般流着。
每天中午,奶奶给我做饭,爷爷则细致入微地为我倒好开水,切好水果,待一切都妥帖后等我回家。
这样的样子,伴随了我很久很久,可是,年复一年,我很明显地感觉出来,爷爷老了。
他头上突然冒出了枯草般的白发,他的背渐渐佝偻,像塌陷了的山峰,我不知什么时候已比他高出一头。甚至他的记忆也时而混乱,隔三差五地忘事......
但是他唯一没忘的事情,就是爱我。
小时候,他拉着我的手,一笔一画地教我写毛笔字;小学一年级,他一次一次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我回家;初中,总会有他的身影在家门口,等候着我,期盼着我。
我早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我懂感恩,我懂孝顺。
爷爷的梦想就是我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即使是为了他,我也会加倍努力地学。每当取得好成绩,总会先告诉爷爷,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我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多呢?
我试着给爷爷倒了一杯水。
我为爷爷做了一顿饭。
我帮爷爷收拾桌子和碟碗......
我知道,我现在做的或许只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慢慢的,我也许真的会变得完全独立,真的能把照顾爷爷当成一份本应该履行的责任。我也在付出里渐渐领悟着“孝”的内涵。
孝,本就是一样需要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习惯。
孝,是一份坚守
说一个我听说过的故事吧。
2001年,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这一背就是四年,风风雨雨中张尚昀和妈妈都相依为命。他还多次参加考试赢得奖学金。
这的确是别人的故事,可我们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孝子吗?
背母打工是孝,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在床的亲人也是孝。孝是没有大小之分的,重要的是是否有一颗愿意坚守的内心。
社会上有太多人,利欲熏心,忘记了父亲的思情,不仅不对父母好好赡养,还反目成仇。
父母养育子女是责任,子女赡养父母不仅是责任,更是天理。孝,绝不是空口无凭的口号,也不是偶尔一次,装模作样的虚伪。
只有时间才能见证一份孝心是否真的真心真意,因为,孝是一份坚守。
孝,是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坚守.....它是流淌于华夏儿女血液中的根,是民族不能遗弃的魂。
没有父母,何来今日我们!无论你是谁,他们都是最了解,也最疼爱你的人。
今日摸着你的良心问问自己,你的孝,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