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以往不大受到民众关注的文化遗产,正在齐鲁大地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资源被重新阐发、转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有效地助推了文化强省建设。
研究先行——传承创新有支撑
4月18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两夹弦、聊斋俚曲学术研讨”座谈会在济南举行。其间,部分专家学者对两个剧种的弱项、发展潜力谈了看法,认为山东地方戏保护迫在眉睫。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介绍,今年初该院已启动对这两个剧种的保护计划,专家意见将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加以吸收。
如今,山东的地方戏保护正走向科学规范之路。诸多艺术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其中献计献策,为戏曲瑰宝的传承发展而努力。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为例。该院2014年在对一剧种的保护过程中,首创“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即恢复濒危剧种代表性剧目、拍摄保护过程纪录片、对传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理论化。3年来,多个濒危剧种因“三位一体”保护模式而受益,两夹弦、聊斋俚曲的保护也将参考此模式。
对传统文化资源科学的传承保护,是“文化大省”山东迈向“文化强省”的要求。尤其在近几年,围绕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署,山东加快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阐发。
2014年,《孟子文献集成》编纂出版启动,计划历时3年,通过影印形式收集国内外的孟子文献珍本、善本、孤本,目前已发行至明代部分;2015年,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揭晓,“沂南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古琴艺术教育传承模式创新”“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三合六进’模式”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奖;今年4月,120万字的《儒学与艺术学论丛》出版,将儒学对音乐、曲艺、戏剧等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梳理……
实践引领——体验参与有平台
最近,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刘奕粲小朋友过了一把“工匠”瘾。在山东省文化馆,传承人指导他现场体验淄博刻瓷。手握锤、刀,在瓷盘上刻下喜欢的图案,让许多像刘奕粲一样前来学习刻瓷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今年起,山东省文化馆推出“非遗大课堂”,每周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报名十分火爆。
“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书面上,更要让民众切身感受得到。”这一观念近几年在山东各地文化部门成为共识,并付诸实践。
3月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在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启动。文艺工作者通过展演的形式,将“鞭打芦花”“半夜鸡叫”等传统寓言故事展示给孩子们。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小学负责人李玉亮说,故事会进校园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由专业文艺力量“讲故事”,更便于学生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吸收知识营养。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已征集两批。山东各界从业者将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700多篇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成为山东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素材。
为培养更广泛的戏曲受众,山东在2016年底集中启动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同学们对戏曲的热情有多高。”多次带队赴高校演出的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传统文化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及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在戏曲中都有体现。目前,山东省吕剧院正在探索“有讲解的吕剧课”,每次进校园都邀请学生参与互动,在他们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
融合发展——交流探索有效益
为让民众更便捷地了解本地历史,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山东于2015年启动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该工程旨在整合县、镇、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重要平台。“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旧民居被成片铲掉推平,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延续?同时,植根于田园阡陌的民俗,如果没有地方展示,不久也会湮没于历史中。”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迎芳说。
东营市利津县文广新局局长张泽国介绍,利津县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以来,民众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在近年来旅游热的带动下,部分镇村还发展起了乡村游,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政策层面的保障与系列规划的实施,让不少文化遗产领域的从业者在交流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花饽饽为例,这是一种以面为原料,可做成各种形状的食品。胶东地区有300多年吃花饽饽的历史,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做。“别处过生日吃蛋糕,我们这儿吃花饽饽。”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艺霖说,目前威海市多个县市区的花饽饽已形成产业,价格与普通生日蛋糕相等,且卖到了全国各地。“花饽饽已从餐桌上的食品变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是威海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了解,山东已于2016年底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培训等方式,鼓励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意创新,实现传统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