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馆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庆祝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6月8日,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山东省庆祝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省文化馆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上,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代表,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建设工程示范点代表,2016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代表,山东省省级古籍修复站点、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及个人颁牌。
同日,山东省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活动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通过非遗交流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果展、非遗保护成果摄影作品展等,全面展示我省及全国部分省市在非遗交流展示和传承保护方面的成果。
“一带一路”非遗交流展演(二楼大厅)。本台演出活动集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曲于一体 ,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陕西省和我省共1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70余演员参加,将表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铜鼓舞》、《华州老腔》、《鲁西南鼓吹乐》、《鼓子秧歌》5个节目。这些节目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原生态气息浓郁,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全面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观众送上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视听盛宴。
“一带一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互动交流展(二楼大厅外和门前广场)。展览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南省、云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我省省级以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21个,采取实物展示、文字图片介绍、传承人现场表演制作讲解、观众亲身体验等形式,展出代表性作品1000余件。涉及唐卡、年画、剪纸、头饰、纺染织绣、玉雕木雕、银铜器等,门类齐全,民族特色特别浓郁。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振兴传统工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成果展(二楼西展厅)。我省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管理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6所高校,以文字、图片、视频、学员创作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以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对研培计划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展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摄影作品展(二楼传习厅)。展览采取24寸照片裱板悬挂、展出作品90余幅,突出反映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渊源、保护工作、传承活动、展示传播、重大事件和传统节庆庙会、民间绝技绝活等内容,展现了山东各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全省非遗项目的存续、传承、保护、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展示。
非遗传承发展成果展系列活动之一——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建设工程成果展(四楼望山阁)。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全省部分首批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的建设工程成果。展览采取24寸照片裱板悬挂、展出作品50余幅,充分展现各示范点在推进历史文化展示,特别是非遗资源展示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这次展览,将使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认知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爱家乡意识,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三楼东展厅)。采取精品实物陈列的方式,通过数字化非遗项目展示平台,多媒体互动视听体验空间,四周为精品实物陈列展窗。重点展示我省国家级、省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中医药类等项目代表性实物作品1600余件。
此外,山东省文化馆在6月份还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延伸活动。其中,每周六的非遗传习大课堂将陆续为大家带来“侯氏社火脸谱”、“高密扑灰年画”和“鸳鸯螳螂拳”的非遗体验项目。6月18日开展的非遗传承发展成果展系列活动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拓片专题展将持续展出至8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