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课堂“吸粉” 学生先录后练
7月8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这一期的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已接近尾声,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李东风在学生们的热情下决定现场来一段《武松闹南监》。见此,今年9岁的李树垚麻利地拿起手机找了好几个角度才满意地坐下,一边举着手机一边认真地观看老师的表演,手酸了就两只手轮换着来。“我很喜欢山东快书,把老师讲的这段录下来,回家就能跟着反复学习了。”
当日上午,山东省文化馆三楼非遗传习大课堂教室里热闹非凡,“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山东快书早期主要演唱的是武松故事,因此,李东风在课堂上便教学生们学了一小段《武松打虎》。
学生们紧跟李东风的节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抑扬顿挫的语调,朴实幽默的词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深深吸引着教室里每一名学生。从羞涩到自然,学生们越说越大方自信、越说越活泼开朗。
看着学生们的认真劲儿,李东风又教大家说起了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托儿所》。“爸爸爸爸你叫阿姨,阿姨给你牛奶喝。”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不时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虽然内容有些长,但学生们跟着诵读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却丝毫没有消减。刘大明说,“这真的太有趣了!”
在此之前,学生们还学习了铜板的打法。在李东风手中灵活翻飞的两片铜板,拿在学生们手里显得有些不趁手。然而大家仍是按照老师教的手势一次次尝试,努力想要打出那清亮的一声“当”。李东风说,“等大家能连续十次打出正确的‘当’,才能开始学着打节奏。”
虽然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大家掌握山东快书的基本功,但相信李东风这句话和山东快书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在学生们心中深埋。或许,他们会在课后想方设法勤加练习,就像李树垚一样。
下期活动预告:制扇
折扇自南宋时开始自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造型诸多。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千变万化,极尽巧思。自明代起就有精致文雅和形成多样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为主,精工细作,达数百种之多。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如今,折扇已不只是生风用具,而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
2016年3月,制扇技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