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革命经典
——四省红色文艺小分队沂蒙老区演出记
时间:2017-08-15
浏览:33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难忘峥嵘岁月,铸就今日辉煌。8月8日,来自山东、陕西、河北、江西四省的文艺工作者齐聚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之后分成3支红色文艺小分队,深入临沂市莒南县、沂南县、费县,为老区群众送去红色文化主题演出,响彻大山深处的歌声把人们的记忆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莒南: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生动勾勒出沂蒙山区的大好风光。山东省政府旧址所在地莒南县便坐落于此。8月8日,文艺小分队一队一行来到莒南县大店镇,在镇上的山东省政府旧址沂蒙根据地报告厅拉开了演出大幕。
1942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八路军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移驻莒南县。自此,这里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莒南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说出“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沂蒙红嫂”梁怀玉、为八路军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红嫂”尹德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当天,文艺工作者演出的情景剧《军民情缘》便讲述了尹德美的事迹,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
“残阳泼残血,残血补天裂。”慷慨激昂的男声独唱《忠门烈》将人们再次带回残酷的战争年代。1941年12月,千余名日军包围莒南县渊子崖村。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村里男女老幼齐上阵,以土枪、长矛等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是役,渊子崖村村民共歼灭日本侵略者112人,全村147人壮烈牺牲,这也是我国抗战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一场大规模保卫战。
唢呐独奏《黄土情》、快板书《升国旗》、女声独唱《映山红》……节目演过,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店镇居民潘维香说,通过观看演出,她再次被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沂南县位于沂蒙根据地的中心,经典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在这里诞生并传唱全国,这里还孕育了广受人尊敬的“沂蒙红嫂”。
8月8日,文艺小分队二队来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为当地群众送去了独唱、唢呐独奏、合唱等节目。吕剧清唱《红云岗》“为亲人细熬鸡汤”选段再现了老区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奉献精神;女生独唱《老碾》以母亲推碾支援抗战的故事,回顾了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一家、团结奋战的岁月;男声独唱《喊一声红嫂泪花流》让观众追忆起“乳汁救伤员”“双肩架人桥”“月夜做军鞋”“送郎上战场”等感人故事,深情讴歌了“红嫂精神”;小合唱《跟着共产党走》则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
1940年6月,驻扎在鲁中根据地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抗大一分校为迎接建党19周年和抗战3周年,计划创作新歌。词曲创作任务分别交给了年仅20岁的沙洪和22岁的久鸣。接受任务后,沙洪只用10分钟便写好歌词,久鸣也很快谱了曲子。“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诞生在沂南县的《跟着共产党走》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决心。
费县:红色故事代代传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8月8日,在沂蒙山区传唱60年的《沂蒙山小调》在它的诞生地费县响起。文艺小分队三队的开场合唱让现场观众又一次领略了红色圣地的魅力。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经典山东民歌,其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在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重新修改词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当天,红色文艺小分队还在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演出了女声独唱《信仰永恒》、男声独唱《怀念战友》、男生独唱《东方红》等红色歌曲。诗朗诵《两棵树》更是激起了现场观众对革命先烈的追思之情。
1941年11月30日凌晨,抗大一分校、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机关及6000多名医院、剧团非战斗人员被装备精良的日军5000多人包围在费县大青山腹地。时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的陈明和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夫妇在大青山突围中英勇牺牲。其后,陈明牺牲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青松,辛锐的墓边长出了一棵栗子树。费县当地民众说,他们是“在天要做比翼鸟,在地要做连理枝”。诗朗诵《两棵树》即根据这一题材创作而来。
“巍巍沂蒙山记录着齐鲁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滔滔沂河水书写着沂蒙儿女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此次展演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说,四省文艺工作者在沂蒙革命老区的展演,旨在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8月至10月,展演活动还将在陕西等地举办,让更多群众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