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刊载《这一行,越干越喜欢》——记山东省文化馆创作演出部主任李俊华
中国文化报刊载《这一行,越干越喜欢》——记山东省文化馆创作演出部主任李俊华。
刊登原文:
这一行,越干越喜欢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1981年进入群众文化系统工作,李俊华一干就是37年。如今,已经57岁的他还有3年就要退休了,工作的劲头却越来越足。作为山东省文化馆创作演出部主任,李俊华负责各类演出的统筹,熟识他的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文化馆老李”。李俊华说:“这一行,越干越喜欢,套用一句歌词,我也想再干40年。”
见证人:变化日新月异
1981年,20岁的李俊华从山东省戏曲学校曲艺系毕业后,来到济南市天桥区文化馆工作,开始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群众文化工作。在群众文化工作岗位上走过37个春夏秋冬,李俊华说,自己时常感慨于群众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到文化馆接受辅导是收费的,钢琴课一个月两三元,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才二三十元。”李俊华说,现在已大不相同,全国各地的文化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各类公益辅导项目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国家文化发展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变化。李俊华介绍,1985年前后,济南开始兴起跳交谊舞,很多人到文化馆报名学习;同一时期,由于电视还未普及,文化馆的另一项工作是放电影,两分钱一张票,开始是在馆内放映,后来看的人多了,便在广场上放。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消夏晚会成为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歌舞、戏曲等专场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在2000年之后,举办文艺比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等则成了文化馆的重要工作。
“通过梳理这个时间轴能看出来,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群众文化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文化馆弘扬主旋律的阵地作用也愈发突出。”李俊华说,以前文化馆场地条件不行,很多辅导都是在广场上露天进行的,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辅导形式也多种多样,激发了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学习文艺技能的热情。
孩子王:传承传统艺术
与李俊华初识的人,听了他的真实年龄,都说他长得“少相”。李俊华笑说,这大概与自己愿意和孩子们接触有关。
李俊华生自曲艺世家,家里从他曾祖辈开始就从事曲艺行当。从小耳濡目染的李俊华长大后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山东快书演员。正是因为这些“名气”,一些中小学校的负责人经常来找他,请他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传统文化课。至今,李俊华的“山东快书进校园”活动已开展了十几年,义务教授的学生超过400名,有的学生还在全国性的文艺比赛中获了奖。
除了中小学校,这些年,李俊华还经常义务教外国留学生学习山东快书。曾在山东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俄罗斯小伙儿苏阿东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对齐鲁文化颇有兴趣的苏阿东经老师牵线找到李俊华学习山东快书,李俊华欣然答应,免费教授苏阿东。这段学习经历给苏阿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毕业论文里,他专门对李俊华表示了感谢。
在李俊华看来,山东快书是很有节奏感的传统艺术,有深厚的地方文化韵味。“孩子们学习山东快书、了解传统文化,能让他们更热爱故乡,增强文化自信。所以我坚持,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
志愿者:能担当能吃苦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校美育教育,2017年,山东在全省展开“蓓蕾艺术工作站”建设工作。17个市,李俊华和团队全部跑到,参加每个市的站点揭牌仪式,并在仪式上演出。
同年,山东省文化馆启用“百姓大舞台”,每周举办一场惠民演出。负责演出统筹保障工作的李俊华几乎周周都不能休息。从演出内容的策划到演出团队的联系,再到舞台的搭建、设备的调试等,他不放过每个细节。
在繁琐而忙碌的业务工作之余,李俊华还坚持做文化志愿者。这些年,他多次随团参加“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在黑龙江、青海、广西等地演出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等节目,广受当地群众好评。在他看来,文化志愿者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参加文化志愿活动就是要能吃苦、尽全力。“我们去志愿服务的地方,一定是有困难的地方。比如下乡的惠民演出,不但不能提条件,还要送温暖,要做让老百姓喜欢的事。”
这些年,李俊华和同事说的最多的话是“多到基层去看看,基层需要我们”“坐在办公室看不到基层群众需要什么”。
不久前,文化部办公厅公布了2017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名单,李俊华名列其中。3月2日,李俊华和团队计划去济南市市中区的杜庙村下乡演出。听闻村中有一户特困家庭,李俊华提前自掏腰包,给这户人家的孩子准备了一套文具。李俊华说:“是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