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短板,把问题摆在台面上》中国文化报对山东省文化馆进行报道
—— 山东破题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1月中旬召开的山东文化工作会议决定,2018年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年”。4月10日,山东酝酿多时的《关于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深入分析目前山东在文化服务效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针对性举措。有专家指出,《意见》的公布,标志着山东在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领域开始全面破题。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与以往的文件不同,《意见》开篇第一段便“自揭家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欠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够、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基层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反馈机制不完善、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山东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上述所有问题,最后的表现就是没有精准对接群众的需求。因此,《意见》在制订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更好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放在首位。
比如,近年来困扰各地的“服务反馈”问题。《意见》提出,要畅通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参与渠道,强化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监督评估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问责机制。同时特别强调“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考核核心指标,坚决避免法律条文‘制度空转’”。
唯有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吸引群众参与进来。李国琳说,今后山东将统筹整合地方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对接平台,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优质精品服务群众,实现政策措施与群众“点菜”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力量,规范和引导社会化文化组织、文化团体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推动服务方式升级
在山东一些公共文化业内人士看来,数字文化网络不完善,与固定设施服务、流动服务结合不到位,与群众文化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是服务效能不高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同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缺乏有效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等,也制约服务效能的提升。
2015年,“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进入试运行。一些海量的文化资源被“打包上云”,同时群众还能通过手机APP实现对演出或培训的“远程点单”,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10年前,你对演出或培训进行直播,人们没法看。但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直播影响力巨大,如果文化服务跟不上技术的脚步,只能被人们疏离。”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认为,目前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服务内容有短板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手段与方式太传统、太保守。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型升级,《意见》提出,未来山东将鼓励“三化”:提升数字化、加强流动化、扩大志愿化。
李国琳介绍,所谓“流动化”,是结合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利用好流动图书大巴、惠民演出流动大舞台等,鼓励演出走出剧院、图书走出书屋、展览办到村头,让基层的艺术进城来、城里的精品下乡去。所谓“志愿化”,则是鼓励、支持各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权益,倡树崇敬、学习、争做文化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落实督导保障措施
“钱”始终是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设施的建设,还是活动的开展、人员的培训,都需要资金投入。
胶东地区的某县级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向记者坦陈,这些年上级出台的政策,他们都非常关注。但具体到某项工作的开展时,“人一动就要花钱”。“因此我建议,在涉及到一些创新工作的试点时,相关部门应在文件中对资金的配套权责进行明确。到底哪个层级出钱,谁来负责,都要写明白。”
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负责人介绍,根据《山东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山东文化部门拟采取定向补助、奖补结合、绩效奖励、政府购买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和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特别是乡镇、村基层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
针对目前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专业欠缺等问题,《意见》明确,山东将积极研究政策措施,严格落实人员编制,鼓励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设置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发挥乡土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大中专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作用,为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鼓励民营资本和个人投资公共文化事业,将民营机构中从事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才纳入文化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