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同创演共进,坚守与服务并行 ——山东省文化馆疫情防控这样做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文旅厅要求,山东省文化馆在结合自身实际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业务骨干针对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开展文艺作品创演宣传,鼓舞士气。同时,整合线上资源,通过网站、微信、第三方媒体平台推出各类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把优质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心坎里,丰富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助力疫情防控攻坚战,凝聚战胜疫情的正能量。
全馆响应抗疫情
面对疫情,省文化馆严格遵照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系列通知要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山东省文化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文化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手册》,暂停场馆开放,取消所有公共活动,切实加强疫情防控。
闭馆期间,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值班、带班制度,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每天定时对场馆公共区域喷雾消毒,开窗通风,每日对进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同时实行疫情“日报告”制度,每日跟踪职工健康状况,督促职工加强个人防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履职,推动防控措施落实落地。
线上课程学起来
为了丰富广大群众“宅”在家中的的闲暇生活,省文化馆整合推出了涵盖国学传统、生活百科、体育建设、文化艺术等10大类的400套慕课资源。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点击“线上活动”中的“文化馆慕课”,大家就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线上学习,操作简单、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同时,慕课资源每天在省市县三级文化馆进行联动发布,在群众中收到了意外的火爆效果。
“新六艺学堂”公益培训一直以来是省文化馆的特色培训品牌,由于受疫情期间场馆关闭的影响,线上的培训课程短时间内无法照常举办。为此,省文化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紧急录制视频课程,将“新六艺学堂”公益培训课程“搬到”线上,创新打造了“礼乐云课”新品牌。通过在线上不间断的发布培训视频教程,让百姓“足不出户”也能与艺术相伴,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
文艺创作聚能量
在“抗疫”的非常时期,省文化馆积极发挥指导全省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职能,自2月1日起,面向全省开展《打赢疫情阻击战•汇聚文艺正能量》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积极行动起来,用心创作、踊跃投稿。截至目前,共征集到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六大类作品共1300余件,每天挑选部分优秀作品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进行集中展播展示。这些作品以小见大,彰显山东力量,讴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感人事迹,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坚定必胜信心。
全馆职工也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创作出歌曲《踏上逆行的征程》、山东快书《送口罩》、朗诵《最美的脸》、书画《镇邪图》《铜墙铁壁》《大爱无疆》等一系列抗击疫情文艺作品,把所有的感动和祝福化作音符、文字与线条,讴歌“逆行”英雄,传播“抗疫”正能量。
山东非遗人在行动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关键时期,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及时向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出了《致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开信》,号召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保安全、促创作、鼓士气”的原则:一是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配合社区(村)工作人员做好疫情排查和防控工作,要以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遵行“文明餐桌”,拒绝野味,健康饮食;践行“文明出行”,拒绝扎堆,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搞好居家卫生,及时进行消毒;落实垃圾分类政策,妥善处置用过的口罩和易感物品;尊重科学,倡导文明上网,传播网络文明,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二是要继续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文旅厅党组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等重要内容,聚焦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群众,围绕主题,以曲艺、戏曲、美术、音乐、舞蹈、手工艺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大力弘扬他们爱岗敬业、不惧艰险、吃苦耐劳的先进事迹,记录新时代,讴歌人民群众,提振全省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和衷共济、众志成城,早复工复产,踊跃捐款捐物,用“非遗”的力量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加油。
枣庄山亭区非遗项目枣庄泥塑 刘进潮
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网站特意开设了《疫情阻击战 山东非遗人在行动》系列专栏,每天将在全省征集到的2000余件非遗作品进行推送展示。山东梆子、山东快书、柳琴戏、西河大鼓、剪纸、年画、面塑等众多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创作了一系列安民心、鼓士气的作品,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爱与信心。同时,省文化馆与大众网、山东商报合作进行《山东非遗在行动》系列报道,在疫情期间利用媒体平台发布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非遗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此外,省文化馆与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微信号合作,建立非遗手艺人Live实验室慢直播平台,线上推送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视频,普及非遗知识。目前平台已有20位传承人入驻,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5万人,分享传播近万次。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日益凸显。下一步,省文化馆将立足防控现状,有序把“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艺术普及进机关”等线下活动“搬到”线上,进一步丰富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辟好线上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用优质的文化服务鼓舞人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