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侧记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尚有诸多难题待解
第六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主题论坛暨首届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济南举行。该论坛由山东文博会组委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济南大学主办,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专家,围绕文化资产价值评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发展等学术议题展开研讨。如何解决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难题,成为专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无形资产评估难是一个共性问题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于今年4月颁布,7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本届论坛主办方透露,首届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正是以此为主旨展开研讨。
据相关专家介绍,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等是文化企业普遍面对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文化企业由于其轻资产的特性,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评估难、融资难等问题。另外,文化产业类别多,存在标准难以统一、程序不够规范、价值难以量化等问题,因此文化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中,资产评估必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
在这方面,山东也有着切身体会。此前,山东到香港、台湾去进行文化产业交流的时候,对方经常提出,山东文化资源特别丰富,能不能授权他们进行经营,让他们进行注册,进行产业的开发、营销,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分析起来,这是个好事,但也是个难事,最主要的障碍还是无形资产怎么变成有形资产,现实中操作起来面临很多困难。
社会效益评估是一个难点
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范周表示:“把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纳入到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中考虑,并作为有效的杠杆手段,山东还是全国第一个。”
范周认为,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包括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山东是农业大省,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可做的事情非常多。尤其要关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厦门大学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纪益成,曾经参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指导意见》的讨论和论证。他认为,关于文化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点与难点,首先在于评估对象怎么去划分。比如,文化企业的评估对象要区分国有文化企业跟非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产权和文化艺术品的评估也不一样,一个是产权,一个是产品;与文化有关的其他评估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比如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尤其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这些都应该是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时应该涵盖的内容。
纪益成特别提到,在文化企业价值评估里面,比较难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现实当中,比如影视业,有些是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达到了协同,这个比较好评。“有的是叫好不叫座,没多少人看,但是评价很高,评估的时候可能就难了,对于这一类产品的评估,应该考虑其社会效益对其企业可持续经营的价值贡献,更多的是要考虑投入成本价值。还有很多是叫座不叫好,经济效益很高,但是它的社会效益是负面的,类似这种情况,评估的时候就要考虑,就不能光看它的经济效益。低俗、庸俗的、下九流的那种叫座,虽然经济效益很高,但是对它的价值评估一定要具体地进行细分,要做到客观。”
纪益成认为,社会效益评估确实是一个难题,涉及到定性还比较容易,但是定量不太容易,在文化企业价值评估当中对这两个方面是需要探讨的。
山东将摸底调查文企无形资产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5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7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比全省GDP增速高8个百分点,比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5个百分点。今年1至5月份,全省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5%。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得益于我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的力度,同时也与我省不断完善保护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举措密切相关。
省文化厅负责人介绍,省文化厅一直高度重视文化资产评估工作,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交易平台、银行和文化企业的对接互动。目前,计划在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此为抓手引导文化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进而推动全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