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发展成果系列活动之"风筝飞·砚寻春"清明非遗展成功举办
4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由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淄博市文化馆(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传承发展成果系列活动之‘风筝飞·砚寻春’清明非遗展”在山东省文化馆成功举办。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此次展览采取风筝放飞和作品悬挂、传承人现场制作互动等形式,展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老金鱼、八字蝶、凤凰牡丹、龙头蜈蚣”等代表性作品100多件。
淄砚有黄、红、绿、紫、黑(玄色)等颜色。唐彦猷在《砚录》中记载“淄石号韫玉,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色甘清之右。”苏东坡评价“淄石号韫玉。”司马光曾评价"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值连城"。展出淄砚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董浩文、李茜、张潇系列传承砚、创新砚等代表性作品30余方。
展览旨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的非遗展示,充分发挥非遗在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感,保护、传承、弘扬代表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山东省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参观展览,并与郭洪利现场放飞风筝,体验制砚技艺,共沐春风,祺祥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