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柳编制作技艺:心织手舞中沉淀芒种习俗
“芒种忙,麦上场,起五更来打老响。抢收抢运抢脱粒,晒干扬净快入仓。芒种忙,种秋粮,玉米高粱都耩上。”歌谣中玉米等秋收农作物的播种景象,正是芒种时节的生动表征。“种”,从禾从重,先种后熟;因此,芒种时节,冬春作物可以收割,夏秋作物便可以栽种了。芒种时节种下的玉米种子,待到其茎秆和包叶色泽透黄之时,便开始成熟了。当耕农们欣喜于灿黄饱满的玉米粒时,那些包叶和茎秆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期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以芒种时节的农候现象为主要内容,特别邀请大运河沿线(济宁市)非遗项目泗水柳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玉荣,让小朋友在了芒种时节玉米种植情况的同时,知晓玉米皮的编织艺术,领略古运河沿岸非遗的独特魅力。
泗水柳编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通过新颖的设计,可将柳条、桑条、玉米皮等绿色环保的材料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轻便耐用的柳编产品,有平编、纹编、勒编等编织手法,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劳动民众的淳朴。此次传承人使用的材料为经过处理的玉米皮。“以前吃玉米都会把外皮丢掉,原来玉米皮还可以编东西啊!”孩子们一边细细端详老师带来的柳编圆盘,一边迫不及待地摆弄着手中分到的玉米皮。
课堂上,传承人刘玉荣首先完整地展示了圆盘编织过程,孩子们纷纷发出感叹。接下来,刘玉荣放慢速度,一边讲解,一边向孩子们演示编织手法,孩子们殷切地注视着刘玉荣灵活的双手,遇到问题积极发问,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当孩子们问起玉米皮还可以做成其他什么东西时,刘玉荣这样回答:“泗水柳编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既可以做成篮、筐、篓等生活用品,也可以做成屏风、画框等装饰用品。小朋友们可以发动脑筋自由发挥。”
教室里,刘玉荣来回走动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一件件作品逐渐成形,刘玉荣感慨地说道,“以往年轻人都对编织不感兴趣,我还一度担心非遗不好传承,然而在这里我看得出来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并且十分认真地完成了今天的内容,我真的很高兴,感谢非遗传习大课堂!”
二十四节气小贴士——芒种习俗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安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