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齐鲁文化沃土 传承雕刻经典孝道 ——“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再次走进山东手造体验中心
火红七月,暑气炎炎。7月28日下午,在山东手造体验中心多功能厅,来自济南东方双语学校的26名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由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淄博刻瓷。本次公开课的主讲老师是齐征,她是淄博瓷器雕刻艺术传承人,从艺已30多个春秋。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她注重理论的积累与研究,在非遗文创、营销、研学等方面,皆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此次公开课选刻的内容是以齐鲁文化中的“孝”为主题,百善孝为先,这恰巧符合了齐老师一贯倡导的传承理念:以有趣有声的刻瓷艺术为手段,以传统齐鲁优秀文化为主要雕刻对象,让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在基本雕法、文化内涵、道德素养三方面俱能有所受益与提高。
此次公开课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齐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刻瓷?为什么要来学刻瓷?听完两位举手同学的回答,齐老师一边补充着他们的答案,一边开始了正式讲课。
首先,她满怀激情、简明扼要地向同学们讲解了淄博刻瓷的渊源、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形象生动地向他们介绍了古文字“孝”的来历、含义及中国书法的魅力;她强调指出,我们古人云:有德无才不能助其成,有才无德必助其奸。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非遗手工的实践,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小小传承人!这时同学们都端坐在课桌前,好奇、专注、认真地听讲着。
接下来,她带领同学们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第一步,她让他们用毛笔,按照布局三要素的要求,在将要雕刻的白色瓷盘上起草布阵。第二步,她要求他们左手持刀、右手把锤,依照雕刻原理,怀着对自己父母的敬重与热爱,勇敢雕刻,大胆尝试。初试,同学们深一刀浅一刀的,刻得很不均匀,敲击声也缺乏节律和韵律感,齐老师依序辅导,并向他们做正确镌刻示范。渐渐地,同学们慢慢摸到了一些规律,两手配合逐步协调,刀法刀痕逐渐有形匀称,琢刻声也越来越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第三步,她指挥着他们手拿棉棒,蘸着油画染料,往刻好的作品上赋彩……至此,同学们的作品“大功告成”。问及他们这次体验的收获,同学们答:“开心”“快乐”“值得”!
最后,齐老师对同学们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并对全体同学提出了殷切诚恳希望,她说:“同学们,体验是暂时的,回味是无穷的!作为齐鲁儿女,期盼你们,能把“孝”的作品、“孝”道一起带回家,从自己的爸妈做起,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孝的力量与温暖,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技能、文化和美德,因为有你们,而能得以真正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