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受邀参加2024年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
8月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4年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举办。本次会议为期3天。会议围绕“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主题版块展开研讨交流,共同探索黄河流域非遗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我馆受邀参加此次会议。
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版块,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韩子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黄河、昆仑和青藏高原三地为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深入解析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原总编丁茂战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落脚点,对更大力度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丹以松潘花灯舞为研究主题,阐释了松潘花灯舞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共同性、和谐性。青海大学教授杨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为出发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河流域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阐释了黄河非遗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黄河非遗保护的逻辑,探索了黄河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路径。
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版块,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苗长虹讲述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揭示了文化公园建设背后的故事与智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锦围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揭示了非遗保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之间的紧密联系。西安石油大学教授肖雪锋围绕黄河流域非遗品牌,以秦腔和仓颉传说为例,诠释了黄河流域非遗的现代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作了《禹的传说的空间谱系与中华文化认同:基于流域文明的视角》的讨论,带来了关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独到见解。四川师范大学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李小波围绕“导河积石”与“岷山导江”,讲述了四川江河源头的文化互动与非遗传承弘扬,呈现了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与保护策略。
本次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指示精神,是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2024年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我馆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掘整理、合理利用、弘扬推广山东丰富的黄河非遗资源,强化黄河流域非遗系统性保护,切实提升山东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黄河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任格、丁晨晨
编辑:李想
审核:仇菲
签发: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