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见藏蓝:传统文化与边检精神的交融盛景
飞针走线绣祥云,藏蓝丹心护国门。3月5日,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山东省文化馆携手济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共同举行“非遗遇见藏蓝”主题活动,组织女民警用鲁绣工艺制作独具边检印记的文创作品,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次活动,展现了山东省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文化推广方面的显著成效,以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传承人徐秀玲带来的特制绣样《国门祥云》成为全场焦点。文化馆长期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与保护,不仅积极为鲁绣等非遗技艺搭建展示平台,还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此次为边检站活动提供《国门祥云》绣样,正是文化馆将非遗文化与边检工作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尝试。金黄色丝线勾勒出的护照字母与“中国红”丝线绣出的祥云纹样交相辉映,寓意深远。它不仅承载着“出入平安”的传统祝福,更蕴含着“国门祥瑞”的时代内涵,象征着边检机关对国家安宁的坚守与担当。
活动中,徐秀玲老师现场演示“齐针”“散套针”“斜针”等鲁绣技法。这一环节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山东省文化馆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与培养。文化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传播能力,鼓励他们走出传统工坊,走进更多的社会群体。中国红的丝线在蚕丝布上灵动穿梭,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这一幕与边检女警们日常工作场景相互映照,她们在工作中用手中的验讫章,一丝不苟地编织着出入境安全的严密经纬。
女警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认真学习刺绣,一边分享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小小的针线筐仿佛变成了装满故事的“百宝箱”。执勤七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戴洁深有感触地说:“刺绣的过程就像我们查验工作串联起一道道安全防线,每一针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另一位女民警举着手中的绣绷表示:“绣品讲究针法精准,不容一针错漏,我们的工作更是容不得半分差池,每一次执勤都关系着国门安全。”她们的话语引发了强烈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自己坚守岗位的难忘经历。
“绣针虽小,连着的是千年文脉;验讫章虽轻,托起的是国门重任。”绣绷上的祥云图案逐渐成形,与勤务日志中记录的数万次精准验放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坚不可摧的国门安全图景。这一幅幅绣品,不仅是一份独特的节日礼物,更是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这场由山东省文化馆参与推动的非遗与警营的融合活动,验证了传统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通过与当代职业精神的深度对话,在新时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该站负责同志所说:“这场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在国门口岸的落地生根,更是边检职业信仰在匠心传承中的升华。”
撰稿:王娟 王文戈
摄影:于宙
编辑:李想
审核:王文戈
签发:王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