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链条”扶持戏曲精品创作
弘扬时代精神 展示文化底蕴
时间:2016-08-30
浏览:3334
作者:孙先凯
“一句诺言树立了革命信仰,一本宣言亲人们鲜血流淌……”6月17日,吕剧《宣言》首演便收获了观众久久不息的掌声。吕剧《宣言》收获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我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重点文艺节目。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在吕剧《宣言》剧本形成之初,就凭借高水准的艺术创作成功入选“2016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资助剧目”。排演之后,入选2016年山东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工程,得到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近年来,山东着力加强戏曲创作支持力度,充分运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护剧目工程、重点选题创作项目资助等重点工程,加大对戏曲创作的支持,全省戏曲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全链条”扶持戏曲精品创作
2013年8月起,山东出台“舞台艺术4+1”工程,涉及舞台艺术精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优秀保留剧目、艺术英才培育及获奖奖励等多个环节。2014年,又制定出台了《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评选资助办法》和《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实施办法》。这一系列措施以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为依托,推动地方戏曲健康发展,促进山东戏曲艺术全面繁荣。
自“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先后资助大型戏曲剧目19部、新创作戏曲剧本4部,小型戏曲剧目2个。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省艺术创作专项资金的60%以上都用于戏曲生产,实现了戏曲创作从选题论证、剧本创作到加工修改、后期演出、获奖奖励的全方位扶持。
在全省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多年来创作趋于下滑的剧种,如山东梆子、柳琴戏、茂腔等,重新焕发了活力,涌现出多部优秀剧目。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山东15台入选剧目中,有8台地方戏、2台京剧;4个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中3个是戏曲,其他戏曲剧目均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此外,吕剧《苦菜花》《姊妹易嫁》先后获得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吕剧《回家》入选2015年中国戏剧节和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山东梆子《萧城太后》入选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2014年至2015年,先后有6部大型戏曲剧目和6部小型戏曲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些优秀成果,充分体现了山东推动地方戏振兴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在省市重点戏曲院团不断推出艺术精品的同时,县级戏曲剧院艺术创作也取得新成果。仅2015年就有单县山东梆子剧团、定陶县两夹弦剧团、高密艺术剧院、莱阳京剧团等10余个县级剧团创作推出了整台大戏,约占县级剧团总数的25%。剧目艺术质量大幅提升,一大批优秀剧目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和山东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
以戏曲精品剧目弘扬时代精神
去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弘扬时代精神,我省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从山东地域文化特色出发,创作出了一批爱国主义题材的戏曲作品。
“战友们,我们回来了!60年前我们从这里出发……”伴随着一声深情的呼唤,将观众拉回了60年前。2015年9月,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创作排演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南下》首演,向观众展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南下干部建设国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2015年11月,《南下》入选2015—2016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在解放战争后期,山东解放区先后选派10万名地方干部加入南下大军。“10万地方干部南下充分体现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奉献意识和全局观念,展现了齐鲁儿女志在四方的革命豪情。”《南下》编剧韩枫说。据了解,该剧的创作初衷主要是受南下精神的感召,其次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南下干部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的上演可以弥补此类题材的缺失。《南下》用戏曲艺术的形式把南下干部的形象,生动、鲜明地立上舞台,呈现给观众,通过舞台艺术真实地还原那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革命历史。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认为,“‘南下’其实代表着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南下》一剧的创作排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山东省吕剧院创作的《宣言》,讲述了在广饶县刘集村那段用生命保存《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山东省柳子剧团以1928年发生在济南的“五三惨案”为背景,复排红色现代剧目《青山作证》。淄博市则通过本土地方戏形式创作了五音戏《大众星火》,以抗战时期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在当地印制、发行的故事为主线,以新闻战线抗日的独特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铅字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戏曲精品剧目展示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在艺术创作方面,我省注重把发掘和展示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重点。作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更是在挖掘和展示历史题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批地方戏曲剧目结合戏曲艺术的特点,成功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2015年,山东梆子剧《海源阁》登上舞台。以戏曲艺术形式,讲述了位于聊城市的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背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戏剧是写人的故事,挖掘海源阁背后‘以书为魂,以书为诗,以书为史’的悲壮的民族故事是创作《海源阁》的主题。”《海源阁》编剧刘桂成说。
翻阅了三个月的资料后,刘桂成发现海源阁有很多藏书的资料,但是缺少这些人物的资料,缺少这些人物的故事。据刘桂成介绍,“编剧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依据史实,我将清末的一些著名人物巧妙地糅合进了这部剧中。讲了创立海源阁杨家藏书、护书、读书救国的历史。”
《海源阁》导演陈贻道认为,《海源阁》这部戏以书为媒把人、事、情、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故事的衔接恰到好处。“剧本从清朝晚叶到抗日战争,让百年风雨飘摇中的海源阁在舞台上展现得有声有色,感人至深。”陈贻道说。
2015年,讲述陶朱公定居定陶经商故事的两夹弦大型历史剧《春秋商圣》入选2015—2016年度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
《春秋商圣》以菏泽市定陶区的历史名人范蠡为主要人物,挖掘并创作。据导演邹德旺介绍,范蠡在这部戏中可以用“持盈”“定倾”“节事”三个词概括,讲述了范蠡凭借智慧、勇敢、诚信、仁义以及对天文地理、时事局势的超常洞察力和对事物胸有成竹的高超把握,一步一步地战胜了对手、征服了人心,为当今社会展现了诚实厚道的儒商理念。“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发掘展示,也是以历史文化来讲一个经商之道,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邹德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