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图书馆+尼山书院等全国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表示,“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全省各级文化部门要以提升文化在全省经济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贡献度,提升山东在全国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为目标,不断开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督导考核。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重建设更要重管理
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确定“五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预计到2018年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保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我省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省级政府财政预算,现已落实2016年省级财政投入彩票公益金1亿元,为2000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每村补助5万元。截至9月底,全省1826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14个,占总数的99.3%。78352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74924个,占总数的95.6%,符合标准的近60%。7005个省定贫困村中,已有4333个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61.86%,提前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建设更要重管理。”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认为。据他介绍,明年将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运行管理工作。就目前存在的个别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源闲置、开放时间不达标、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刘显世认为要做好人员和经费两方面的保障。“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要求,提升专职人员比例,扩大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数量,加强专业文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经费投入,在确保基本服务正常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群众文艺作品文化惠民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唢呐、板胡与乐队《山东梆子腔》和山东梆子小戏《家有贤媳》两件群众文艺作品入围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其中《山东梆子腔》斩获群星奖音乐奖项。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重视发挥“群星奖”在群众文艺创作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导向性、带动性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作品选拔提升平台,繁荣全省群众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创作。在第十七届群星奖准备阶段,我省从481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鲜明山东特色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遴选了4个门类共8件优秀作品参加群星奖全国复赛,收获了2件作品进入决赛,1件作品斩获一等奖的佳绩。
身为基层辅导员的李彩鹏被称为“阿姨们的花样老师”,他已经连续7年从事山东老年大学艺术团、甸柳第一社区艺术团的舞蹈辅导工作。在甸柳第一社区艺术团,参加舞蹈队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超过57岁。李彩鹏编排适合他们的舞蹈,“给他们排练舞蹈要考虑他们的身体因素,比如不能有太多的跳跃动作等,而且要有很大的耐心,有时还要像哄孩子一样鼓励和批评他们。虽然基层辅导很辛苦,但看到排练出来的成果,也很有成就感。”
“许多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是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有活力、接地气,很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刘显世说,“下一步,各级文化部门将继续推动群众文艺作品到基层展演,让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目前,我省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包括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开展新创作品“六进”活动、组织文化下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扩展文化活动服务空间、建立“结对子、种文化”机制等七大板块。“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过程中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惠民。”
用好公共文化阵地 传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11月12日,山东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教学光盘正式出版,标志着孔子公开课的授课暂告一段落。持续近9个月的孔子公开课,面向省直文化系统同步直播,广大群众旁听,体现了齐鲁地域特色、齐鲁文化特色及尼山书院公共服务特色,为文化系统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培训平台,有利于提高文化系统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盛宴。
据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冯庆东介绍,近年来,尼山书院在大明湖畔生根、繁茂,吸引众多慕名前来学习的普通人。孔子公开课的许多听众都是通过口碑宣传和媒体报道慕名而来,更有外地的国学爱好者打来电话报名参加讲座。《论语》公开课,琴、棋、书、画、健、读等“新六艺”的学习培训等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也是每周都有,尼山书院成为了群众周末学习充电的好地方。
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成尼山书院,形成省市县三级网络体系,举办各类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群众50余万人次。建成乡村儒学讲堂近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400万余人次;建成社区儒学讲堂2200多个,开展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70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基层百姓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民风民俗,营造了乡村和谐氛围,在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显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