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四举措打造地方文化精品力作
立足一方资源,挖潜优势。菏泽是山东省戏曲大市,目前全市现有山东梆子、枣梆、大弦子戏、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柳子戏、豫剧、坠剧等9个地方剧种,占全省建团戏曲剧种总数的一半以上,群众基础十分雄厚。凭借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菏泽市先后创作推出了反映当地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民间传说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当地现实生活题材的舞台剧目40余部,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创排了国内首部农村题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菏泽先后有10余台剧目到省晋京演出,演出20余场。先后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近30个。今年,新创作大弦子戏传统剧目《金麒麟》和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分别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扶持项目和第二届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扶持项目。
实施两轮驱动,促进发展。菏泽市围绕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实施精品打造和普及惠民“两轮”驱动战略,实现了县县有剧团、年年有新戏、天天有演出,创造了菏泽戏曲事业发展史上“新创剧目多、获奖项目多、送戏下乡多”的“三多”繁荣景象。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抓好剧目选题策划,积极推进戏曲惠民演出,大力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近年来,先后组织获奖剧节目巡演600余场次,连续举办了4届市戏曲节,参与调演剧目40余个。这些惠民演出活动,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传统戏曲艺术在服务群众中增强了生命力。
着力三个重点,激发活力。一是抓改革。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过程中,菏泽市立足当地实际,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设立了多个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同时,积极推动院团内部机制改革,通过全方位改革,激发了院团和演职员的创作演出积极性。乘借十艺节在我省举办、省“4+1”工程、国家艺术基金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强市等重大历史机遇,集中策划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并获得多项荣誉。二是抓创新。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改进剧目创作与艺术表演形式,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丰富和创新。在省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依团代传”模式,成功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争取省艺术研究院在菏泽建立了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并与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国家级非遗剧种两夹弦的传承保护事业再上新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抓交流。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坚持推动戏曲“走出去”,先后组织《古城女人》、《跑旱船》、《大汉英后》、《春秋商圣》等一批新创优秀剧目进京赴省演出。今年7月14日-17日,应香港康文署邀请,赴港参加“香港中国戏曲节2016”演出,集中展示了5个地方剧种的艺术魅力。
筑牢四个保障,夯实基础。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充分利用文化工作简报、媒体报道、专题调研以及汇报演出等形式做好工作汇报。邀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领导莅临排练演出现场视察指导工作,获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健全政策保障。菏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菏泽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演职员待遇、排练场所、剧本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了戏曲繁荣发展的保障机制,为戏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三是夯实资金保障。积极推动建立全市艺术创作奖励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对新创剧目及获奖情况进行不同级别的表彰奖励。四是打造人才队伍。坚持以名剧造名演、以名演带名团、以名团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多措并举强化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参加省里举办的导演、表演等各类艺术培训班,邀请省内外艺术名家赴菏授课传艺。联合市艺术学校,每三年招收一期戏曲学员班,通过课堂教学和老艺人收徒传艺相结合的模式,为市县院团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戏曲后备人才。举办全市戏曲节和民营剧团调演,为广大戏曲专业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提供锻炼成长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和发现人才。近年来,菏泽市先后有27人在省内外戏曲专业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