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艺国画作品微展
王竞艺(王敬易)
1963年11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师承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北京画院执行院长袁武先生,现为山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美术摄影部主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参展及获奖作品
《江南春早》:入选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
《锦书佳音》:入选全军美展
《抗联日记》: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铜奖(此届无金奖)。
《东北人物风景写生》:获山东省首届写生展一等奖《炮兵日记》:获“将军杯”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
《岁月》:获山东省首届中国画双年展金奖。
《金婚》: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二等奖同年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暨蒋兆和诞辰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射手》:入选第二届少数民族作品展。
《点彩》:入选建军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北方九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二等奖 。
《山东的农村改革》(合作):入选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大舜传说》:入选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山东省民间文学创作工程。
《点彩》:入选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中国画优秀美术作品展。
在《美术》,《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齐鲁名家》,“济南电视台”刊登和播出介绍专题,并出版《人物名家王竞艺画集》。《清风古韵——王敬易专辑》,《当代名家王敬易精品集》。
《北方九月》2009年240cmx200cm
《点彩》2007年270cmx180cm
《金婚》2004年180cmx180cm
《抗联日记》2000年270cmx200cm
《俏大神》2014年240cmx200cm
我的绘画之路
文/王竞艺
我在崎岖的艺术峰岭上攀登着,也收获着。我出生于济南南部山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出生的年代,家乡跟大多数农村一样贫穷落后,父母都与书画无缘,爷爷倒是个文化人,十里八村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写字或撰文,受其影响,从小就喜欢东涂西抹,舞文弄墨,深受父母和邻居的喜爱。
1981年底,我带着堂哥送我的一本《芥子园画谱》参军入伍,先是成为了连队的板报组成员,后来当了文书、书记、作训参谋,十几年如一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我不停地画不停的写。也许是我天生愚笨,我的绘画进步很慢。大凡有成就的军旅画家无不是宣传或放映人员,因为工作关系他们都成了文化人,我这个搞军事的也弄起了笔墨,我没有一鸣惊人的本领,但有空就勾勾抹抹,《芥子园画谱》竟成了我反复临摹的对象。作训部门一呆就是十几年,作训计划和演戏方案等工作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想走出去学点绘画专业是很难的,这一点常常困扰着我,迫使我走着一条很窄的学画之路。但也就是这些演习、训练锻炼了我,几年来,我娴熟地标绘地形图,地形图上那一条条的等高线使我联想到中国画中的线、造形、骨法用笔的奥秘。这些长线、短线的连接使我理解了中国画中“气”的含义。
参谋的本职工作使我练就了一套将地形图画成立体图的本领,并从图上将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社情用画笔描绘出来,为使首长迅速定下决心,保证部队打赢战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许是工作的关系激发了我用笔墨来表现这些大山大水。
自己的学习仅是区闻陬见,管窥筐举,要想跻身艺术之林,非寻师深造而不能。我先是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学习,又接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投到刘大为门下主攻国画人物。如跟袁武老师学国画人物技巧和构图的变化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跟任惠中老师学素描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在创作实践中注重师造化。在军地两座高等学府的学习,使我基本奠实了绘画基本功。我的绘画大概和常人一样分三步:临摹、写生、创作。通过仔细的临摹学习多种技法,再配以写生,使“源”和“流”衔接起来,最后经过艰苦的创作。几年来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光,我深深感悟到老师袁武的一句话“从学画时的艰辛到今天每搞一件作品的艰难使我一直在体验着画一张好画的不容易,一直感受着一件好作品的高境界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我一直对人物画比较喜欢,尤其是历史人物画,如庄周、屈原、李白、杜甫等都是我绘画中涉猎的对象,当然这并不排除我对现代人物画的总体把握,几年来用自己稚拙的画笔,用自己纯朴自然的方言土语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这大概与我个人对艺术溥浅的认识是有很大关系的,除了这些人物能够深刻地反映我对绘画个性语言的认识外,我觉得生活才是艺术创作源泉。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样的作品在多样化、深刻化、生活化、具体化,这些是传统的文人画中所没有的,因此,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猎取的。如《抗联日记》、《锦书佳音》、《东北人物肖像》。创作是极其艰苦的,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人物画第一个最难把握的是形的处理。在这方面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大量练习人物画写生,我感到人物画在写实绘画中应该说是最需要学问的品种之一,它因素最少、难度最大,就是一个人,道具也少,背景特别单纯,即使复杂的背景也可概括,因此,最考画家功夫,我每一幅人物画写生都当成一幅创作,认真对待,从中磨练自己的审美、造形和概括能力。记得老师在课堂语录中说过“写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画感觉,每接触一个陌生的形象就会产出一种陌生的感觉,那便是一个新的世界”。也许这是极普遍的感受,却使我明白了一个奥秘,即把一个现实形象转换成艺术感觉,转过来后必然进入精神层次,才能表现深刻的心灵意绪。
另外人物画第二个最难把握的就是线条的勾勒点染,而线条的把握又最能体现本人绘画中的功力和技巧,因此,我对历代诸如、吴道子、阎立本、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家的线条,除精心的临习研究之外,并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再糅入自己对艺术的一些领悟,追求一种古朴、典雅、清新、明快、流畅朴实的画风,体现出文人画的特征,我觉得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才能充满旗舰。为了使线条的张力和人物的刻划突出地结合于一体,我加强了对书法的练习,来强化对线条的把握。近年来,我创作的作品参加了全军及全国级画展受益匪浅。
今天我取得的一点成绩都与我的恩师袁武先生和画届老前辈及朋友的支持鼓励是分不开的,我一定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我深知艺术道路漫长,山外有山,恐怕是永远也翻越不尽的,但我将永远不会停步,在艰难的探索中寻找着艺术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