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丨潍坊潍水文化传承发展新景观:浮云连海岱 文化越千年
2月22日,雪后的中国年画之乡——山东潍坊杨家埠气温骤降,寒气袭人,但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洛书的同顺德画店里,却是热闹繁忙。在一楼的印刷作坊里,工人崔文芬正在熟练地印刷着“金玉满堂”的年画。她先用右手在雕版上涂上颜料,然后用左手翻过一张年画纸覆盖在雕版上,再从年画背面压实,一种色彩的颜料就印到了年画上。印完了一种颜色,换上另一块色版,再印另一种颜色,印完所有颜色,一张生动喜庆的年画就精美亮相了。
“印画时版要对得正,纸要扯得平,色要刷得匀,搪子要打得轻。”说起印画的要求,今年90岁的杨洛书如数家珍:“颜色多了容易涝,颜色干了容易燥,要干巴巴,还要密花花,四处不沾是好画。”
“一楼印刷,二楼装订。”崔文芬指着楼上说,别看这地方不大,全国各地哪里的订单都有。
同顺德画店还是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贯通潍坊南北的潍河,古称潍水,是一条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母亲河。古老的潍水两岸,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实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2010年1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据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由庆介绍,这里历史上属“海岱文化圈”。风筝、年画、古琴、茂腔、核雕、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世以为继,至今仍以独特的文艺神韵伫立于民族艺术之林。潍水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蚕丝文化、集贸文化和庭院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没有固定的模式、现成的经验可遵照借鉴。”由庆说,保护区坚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创产业、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通过搭建非遗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四大平台,实施资源抢救、技艺培训、设施建设、文创衍发四大工程,着力构建非遗名录、设施网络、活态传承和交流传播四大体系,形成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模式,基本构建起了项目齐备、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
在搭建保护平台上,保护区共组织实施了非遗师徒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认定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定期组织他们在校园进行项目传习,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材》及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在中小学中推广使用。保护区成立了潍坊民俗学会、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潍水文化研究会、潍坊市核雕协会等100多家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提高了保护区的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潍坊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达4000多人,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近1000人,建立各级非遗项目传习所285个,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每年有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保护区现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47个,年产值达210多亿元,安排就业总人数49000人。
“对濒危的优秀文化遗产采取优先保护的方式,我们通过巡演、比赛、宣传推广、经费扶持等形式,使其得到有效抢救,并重新焕发生命力。”由庆给记者举例,潍坊核雕经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艺人队伍已从三两位老艺人发展到了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