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 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为庆祝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根据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有关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馆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2017年1月18日,“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历山剧院举办,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爱玲,山东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翟黎明,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张连三,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祥志,山东省民委副主任左亭,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出席启动仪式。现场有1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演职人员,表演了《山东梆子腔》、《加古通》、《农村新风尚》、《民歌联唱》、《齐风鲁鼓秧歌会》《武术串烧》等10余个节目,原生态气息浓郁,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齐鲁乡情乡音的生动演绎,有对农村新生活的讴歌,有对丰收、节日的欢庆,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全面展示了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观众送上一台具有浓郁山东地方特色又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非遗文化饕餮视听盛宴。
作为承办单位,我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多部门密切合作,群策群力,从节目遴选到演员沟通,从节目单制作到串联词写作,从服装道具到舞台效果,从吃饭住宿到服务保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保证了启动仪式的顺利进行。作为演出单位,我馆创作的《曲山艺海闹新春》节目,由创作演出部主任李俊华老师担当快书客串,用快书播报的方式,将端鼓腔、山东渔鼓等曲艺形式带给观众,呈现出独特的曲山艺海的风貌。近年来,我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师引进工程"作用,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科研院所,现已挖掘整理,山东民歌40余首,传统舞蹈30多个,通过“山东省传统舞蹈复原工程”和 “山东民歌复原录制工程”,基本摸清项目的真实生存状态,一些濒危的传统民歌和舞蹈正重焕生机。50余万字的《山东传统舞蹈志》已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次演出的《加鼓通》和山东民歌联唱《沂蒙山小调》《裁单裤》《包楞调》即是山东省文化馆“大师引进工程”的创新成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民歌的保护单位,我馆已对《纺线线 》、《绣荷包》、《沂蒙山小调》、《对花》、《赶牛山》、《包愣调》等20多首民歌进行了乐谱录制及录音录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民歌的历史源流、音乐形式、曲调的分析及对音乐价值、文化价值的阐释,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二、"振兴传统工艺"互动体验活动
1月20日是中国传统小年,在家家户户备年货,贴春联,祭灶之际,省文化馆二楼大厅举办以“振兴传统工艺互动体验“为主题的小年活动。本次活动邀请郯城挂门笺、曲阜楷木雕刻、潍坊布玩具、齐笔制作技艺、平度面塑、济南剪纸、章丘黑陶、东昌府木版年画8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传承人张乃仓、褚德胜、孙秀兰、郭明昌、陈月英、陈光莹、张国庆、栾喜奎现场展示了各项非遗绝活。




前来参观体验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很多家长带领学生前来参观,现场可以观看传承人展示各种绝活,传承人手把手教大家体验制作过程,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们与艺人现场互动并参与制作各种工艺品。活动场面民俗浓浓,融洽有爱。传承人现场精彩的表演和耐心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围观的孩子们,这次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感受到我们传统工艺的工巧智慧。整个活动不但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而且为弘扬传统年俗文化,进一步提升了省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金鸡报春”元宵节猜灯谜会和文艺演出
为庆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喜迎鸡年元宵佳节,2月10日(正月十四)下午,在省文化馆中庭院和东庭院分别举办迎新春灯谜会和元宵佳节京剧折子戏文艺演出。
元宵节灯谜会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展出谜语1000余条,有传统的字谜、成语谜、歇后语、生活常识、民俗等,灯谜会采取现场答题的方式,每位猜对的观众都将获得精美的非遗奖品,奖品为省非遗办公室精心准备的大吉大利潍县布玩具鸡和高密泥塑叫鸡等,活动将持续至2月11日(正月十五)上午。
元宵佳节文艺演出节目均为馆办京剧院团,在延续春节节日气氛的同时,普及全民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知识,促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宣传。
作为每年山东省文化馆服务社会、文化惠民工作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新馆开放以来,元宵节灯谜会和文艺演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四、非遗优秀故事会
2月23日上午,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优秀非遗故事会在省文化馆音乐厅举办,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副馆长赵新天、徐永生等领导及近200名观众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省共有民间文学类项目80个,本次非遗优秀故事会,是“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挑选了临淄成语典故、胡峄阳传说、柳毅传说、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冯惟敏的传说等7个国家级、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并穿插非遗小常识等有关奖互动环节,对我省优秀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行生动详实的描述的同时,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故事会的讲述者,来自青岛、潍坊、济宁等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播者,他们平均年龄达65岁以上,最年轻者也已经55岁,冯惟敏传说的讲述者冯益才今年已经76岁高龄,讲起故事来依然是慷慨激昂、绘声绘色,他们以方言脱稿讲述,充满着“南腔北调山东话”的神奇韵味。故事会吸引了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容纳200人的音乐厅挤满了观众,前来倾听故事的不仅有来自东方双语学校的中小学生,还有来自山东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留学生,也有不少泉城观众慕名前来。
本次故事会是为深入拓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推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开展故事会展演展播活动的一次尝试,今后山东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采用多种传播展示手段,激发人人讲故事、人人传播故事的热情,让民众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文化馆的志愿者为本次故事会提供了服务。
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泥面塑技艺培训班” 结业作品展
2016年12月2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泥面塑技艺培训班”结业作品展在山东省文化馆隆重举行。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衍良、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高启光,教师代表、全体学员,社会人士及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幕仪式。
李国琳副厅长在开幕式上讲话,她代表山东省文化厅对本期展览表示祝贺,李国琳副厅长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她希望文化管理部门、高校、传承人等要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展览以“仙猴献瑞,金鸡报晓”为主题,遵循“以点带面”设计原则,重点突出“琉璃烧制工坊”、“仙猴献瑞”、“国运昌盛”三大板块。100余位学员的作品在此展出。“琉璃烧制工坊”组图版块以泥面塑技艺艺术再现了山东淄博博山琉璃烧制工作的场景,是不同非遗项目之间跨界融合的尝试。“仙猴献瑞”版块,是由500多只猴组成的大型装置。“国运昌盛”版块,在特意制作的“太湖石”展架上,人物、动物、仙桃等错落有致,生动自然。既有古色古香的雅致韵味,又不失简洁硬朗的现代感。展览作为遗产月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将持续到2017年2月28日。
我馆组织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我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参观群众累计达2万多人,为保护和传承我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移风易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系列活动,省和济南市新闻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并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摄影 王文戈 刘野 卞辉 亓程 陈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