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普及,创新服务是关键
近年来,山东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创新思路,搭平台、扩队伍、实内容,使得山东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开花结果。
传统艺术“老树发新芽”
尽管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还是没想到,戏曲进校园会“这么火爆”。
3月21日,山东省吕剧院携经典剧目《姊妹易嫁》《砖头记》走进济南市历城二中。演员们诙谐而不失寓意的表演,让该校近2000名高中生“嗨翻了天”。现场互动环节,数十名学生更是主动要求上台与演员学身段。该校高二年级学生张昊阔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认为吕剧与京剧没有区别。“看了之后才发现,吕剧的济南腔很浓,情节也很幽默。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之前吕剧主要进高校演出。中小学生是否喜欢,我们也没有信心。”蒋庆鹏说,吕剧等传统艺术在孩子们中间受欢迎的程度,充分说明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传统艺术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独特魅力,对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全民艺术普及为着力点,山东“传统艺术传承+民众首先受益”的模式初步形成。
3月26日,济南市启动了“曲山艺海——星乐汇”周周演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曲艺大赛、小剧场演出、专家辅导等。活动组织方、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说,济南素有“曲山艺海”的美誉,历史上曾和北京、天津并称为中国曲艺的三大码头。“周周演活动旨在让民众重拾老济南的记忆,同时挖掘民间曲艺人才,培育良好的曲艺生态。”马迎春说。
在民俗资源丰富的孟子故里邹城市,当地文化馆近年来打出“互联网+公共文化”组合牌,通过网上报名、网络授课等形式,由文艺骨干给民众讲解传统秧歌等非遗项目。当地民众在汲取传统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将秧歌动作与广场舞巧妙结合,极大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创新服务模式“按需选供”
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表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设施是前提、人才是核心、品牌是支撑,但创新服务是关键。
如今在山东,大多数公共文化场馆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向民众“请教”、问民众所需,全民艺术普及呈现出“按需选供”的态势。
3月24日,山东博物馆“匠心神韵——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开展。与以往展览不同,此次开展当天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观众,他们是山东大学辅仁学校的孩子。青铜器修复、纺织品文物修复、纸质文物修复……逛完展厅后,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来到馆内“孔子学堂”,体验如何修复文物。近几年,山东博物馆力求让展览社会效益最大化,每次展览之前均邀请特定群体来馆参与互动,有效增强了民众对文物的感性认识。
以“最大限度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为宗旨,山东美术馆组建了专门的公共教育团队,并制定了一整套公共教育规划,“业务工作—公共教育—文化惠民”的理念被各界广泛认可。在民众对美育愈发关注的前提下,山东美术馆近年来加大了对公共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其推出的系列品牌活动在区域内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比如,通过“馆校联盟”“艺术星期五”等项目,山东美术馆每周走进济南市的一所中小学,为学生带去展览、讲座等美育活动。
参加过当地艺术培育活动的潍坊市退休干部邓选铭说,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能“自说自话”,开展活动要征求社会意见,贴合民众需求。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还承担着让百姓认识当地历史、了解艺术前沿动态、增强文娱活动技能的功能。
融合发展让群众受益
近年来,山东努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而“融合”正成为关键词。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 与形式上,更体现在部门协作上。
今年以来,山东省文化馆与山东省文明办合作,以后者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开展“暖阳春苗”志愿者服务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依托文化志愿者五级网络阵地,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开展戏剧、美术、民俗工艺等课外辅导教学,实现立体化的文化志愿服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迎芳认为,《意见》将全民艺术普及与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列为同一层次,有力说明了其重要性。做好全民艺术普及有助于发挥艺术的功能,引领时代风尚,教化育人。“如果说以往的文化惠民活动侧重于让民众‘看什么’,新阶段的全民艺术普及应更侧重于教会民众‘怎么看’‘怎么看得更好’。”赵迎芳说。
有专家表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职能,需要相关公共文化机构广泛参与。应注重全民艺术普及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拓宽普及渠道,丰富内容供给,做到既精准又高效。
“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空间。”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说,推动文化工作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是服务大格局、提高贡献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