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义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山东艺专五年制油画专业。
画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油画技法与理论研究工作。
出版理论专著:《风景画研究》、《静物画艺术》。
出版画册:《徐永义油画集》、《衰木秋华——徐永义油画作品集》
主编:《美术教育丛书》一部,共十册。
参编:《高师专科美术教育专业必修课教材》一部。
发表学术论文:《浪漫派的风景画》、《写实主义的画家们》、《新印象派》等多篇。
发表油画作品:《金秋》、《夏日》、《出海》等多幅。
美术作品曾入选全国、华东地区及山东省美术作品展。
并在2009年第14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和2009年12届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举办《徐永义风景油画展》,展出作品六十余幅。
自 序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觉已年逾古稀。凝视垂暮之年,反省和拷问自己的灵魂,使我意识到,岁月的流逝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艺术人生的历程,无论怎样的庞杂与艰辛都能看到自己的足迹。回首往事是“过去”哺育了我,使我从一个青涩的学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我深爱一生中曾经指教过我的师长,也非常感谢社会与生活带给我的砺炼。使我能自砥自砺、敛神静悟、不慕荣利、不为物役,让我在深深地体味到人生的欢愉与苦涩中渡过了大半生。
人们总是叹息时光之飞逝,年华之易老。但经历了蹉跎岁月,所有的人生经历与苦难,会转化成一种气定神闲的心境,跃动着只可意会的灵性,淡泊于那超然物外、闲适悠然的大彻大悟中。使自己能安然应世,从容淡定,把欲望控制在自己能够驾驭的层次之内。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热情而虔诚,将是多么惬意的人生。
诚然,人们在经历了沧桑之后,心智也会衰退,热情不足,虔敬有余。以至对自己所从事终生的油画事业愈深沉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就愈使我的心灵充满历久弥新的景仰和敬畏,对艺术传统的博大精深满怀崇敬。使我深知作为一个画家是多么的艰辛,要突破樊篱,独出机杼是多么的不易。
从事油画事业是需要终生投入的,要用心力去支撑,往往罄毕生之心智而不能。作为一个画家,要保持造型技巧的水准,要构建、开创形式语言的个性,要达到至高境界是一个漫长不自知的过程,而这种压力永远是来自内心对完美的追求和对成功的怀疑。一个画家最在意的莫过于对自己“探索”的肯定,虽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有所进取,尽管没有成功可言,失败亦是常态。
我的艺术创作之路,一直是非常纠结的,从来也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心满意足。每幅作品,相关的时日,都是艰难而又坎坷的。然而我能平静地接受这种磨难。因为这是我的选择与爱恋,是表达信仰,记录心迹,寄托精神追求的所在,也是我超度一生的唯一方式。
人生是孤单的,需要爱情或事业共渡。所以我需一直画下去,方能安心立命。绘画是我生活中形成的长久陪伴,它会带给我很美的生活状态,慢慢地成为我心中的盛事。恰如厄普代克所言:“人生存在的三大秘事是性爱、艺术、宗教。如果一生中能让你接近和洞悉前两个秘密就已经够幸福的了。”在这种心态下,所有的艺术思维,美学理想,都会与你深度结合,就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灵性”,只要恣情肆意地自我表达,便可产生无穷的艺术韵味,就像得到了美神的庇佑一样。
对于艺术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其实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只要不追风,不媚世,始终保持空明宁静的心境,活得纯粹,活得自然坦荡,这样心智就会豁然开朗,以至成为我们理解人生及其最深邃之本质的契机。人们对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于这种无法言传的神秘状态中。只有这种对精神的终极追求使我们突破了各种条件与羁绊,才会感受到上下求索、淘尽岁月之后的智慧结晶,就会读懂复杂纷纭的现实生活,感受到神圣的艺术之光,就像在仰望一片浩瀚灿烂的星空,它宁静、沉郁、深邃、壮阔、神秘......,令人无比向往。康德也曾说过:“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在万籁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而油画创作的初衷与完成过程就是抓住和维系同时并存的诸多造型因素的微妙关系,直接地或含蓄地进入现实生活。真正的艺术品的诞生,依赖的不是对客观真实的模拟,绘画作品也从来不是为了探索什么风格样式,而是为了安顿自己的审美需求,或者是为了“表现”的欲望,也可能是为了显示绘画技巧……。画家是超然的,他们总是能在大自然中,从偶然平凡的审美中表现出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并赋予它以优雅的表现形式。哲学家尼采也认为:“好的生活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因为艺术和美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真理,审美的力度和深度在任何形式下都是一种精神能量。”
但是,油画艺术是需要全因素造型能力的,需要具备处理任何光影效果、形色造型和经营画面的能力。在这种造型艺术的语境里,一幅画要构成简洁凝练的形式和深邃静谧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描绘技巧。关键是要有这种自觉意识,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习油画艺术的传统技法,体验油画艺术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和精神力量,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悟来健全它。这应该是油画家对待生活和创作的基本态度。
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守候住心灵的净土,保持人格的独立。洗去凡尘,荡涤心灵,才能在参悟神奇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心灵的陶冶。这种摆脱了世俗羁绊达到高尚境界的心态,是一个画家必须具备的文化潜能。所以,艺术人生无所谓观念情达,只要活得纯粹,艺术生涯就会佛光显现,创造奇迹。
这些诗意而美丽的品格,形成了绘画艺术的“灵韵”,也深深表达了人们追求“诗情画意”的梦想。如果说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传统以显现和沉默的方式彰显着独特“灵韵”的话,那么审美就是艺术家对这些“灵韵”的再次召唤,它既表达了画家对艺术的虔诚,也书写了自身的文化情愫,最终体现的是心灵与现实的沟通所创造出的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告诉我们:“现实是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贴近现实。”
如此而已,只要我们能在现实中用心去体验,用爱去陶冶情操,就会在心灵内视的静观默想中领悟到油画艺术传统的精髓和精神内涵。从精妙绝伦的真实准确到层出不穷的神奇造型,从辉煌与艳丽的色彩变幻到运笔在淋漓挥洒之中的技法创造,这一切都将会在潜意识中显现,形成画家无所不能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油画艺术之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在这里展现给大家的是我用将近一生的精力呕心沥血,与油画艺术对视、纠缠、碰撞的结晶。不避粗浅之短,意在寻求知己,聆听教诲。如能觅得投身油画艺术的同仁切磋技艺,将会有多么美好的未来。
徐永义
二O一五年五月
白鹭
北国秋桦 尺寸80CMX53CM 2016 年
残雪 尺寸 100CMX80CM 2011 年
残阳如雪 尺寸 90CMX80CM 2010 年
层林尽染 120X90CM 2013年
晨光丛林 尺寸 90CMX60CM 2016 年
晨雾 尺寸 83CMX56CM 2013年
初秋 尺寸80CMX65CM 2013年
窗前牡丹花 尺寸 65CMX45CM 1989年
春到校园 160X80CM 2014年
丛林 羊群 75X51CM 1996年
村头石碾 尺寸 100CMX60CM 2012 年
大海晨光 尺寸 80CMX70CM 2014年
大山之秋 92CMX50CM 2011年
大学生 尺寸 60CMX100CM 2015 年
海上落日 尺寸 80CMX65CM 2011 年
河岸秋杨 尺寸 80CMX85CM 2012 年
红叶 50CMX61CM 2008年
湖岸白杨 尺寸 61CMX50CM 2009 年
湖岸秋云 尺寸 82CMX55CM 2013 年
皎白月光 尺寸 70CMX55CN 2013年
静静的森林 尺寸80CMX80CM 2016 年
蓝天黄杨 尺寸50CMX61C 2016年
林中晨光 尺寸 120CMX80M 2015 年
林中玫瑰 尺寸 66CMX80CM 2011 年
农民肖像 尺寸 78CMX54CM 1985 年
蓬莱阁 80X46CM 1981年
瓶花 苹果 尺寸 60CMX50CM 2011 年
清清的溪水 尺寸 76CMX58CM 1981年
秋华 45X53CM 1980年
秋林初雪 尺寸 60CMX50CM 2010年
秋林黄叶 61CMX50CM 2013年
秋日白桦 90X45CM 2016年
秋日枫叶 55X47CM 2005年
人体 尺寸 48CMX81CM 1986 年
人体 尺寸 50CMX70CM 1985 年
人体 尺寸 53CMX80CM 1987 年
人体 尺寸 60CMX80CM 1981 年
自然之歌者 ——徐永义油画艺术探析
孙景全
油画家徐永义以画自然风光见长,画作突现出他对大自然的酷爱和歌颂之情,堪称自然之歌者。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画家与作品之间无疑存在着对应与统一的关系,诚如人们常说的“画如其人”。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感情、人格和意志的真实写照,其表象的迥异,并不能淹没其内心的视像。探析画家徐永义的油画艺术,既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感性体验,又能品读到他对艺术理论的驾驭。很显然,他是在感性和理性的交汇中,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艺术品格。
一
画家徐永义秉性文静,心境攖宁,仁厚宽容,与世无争。由于他本能地拒绝鄙俗,故能以淡泊的心境在喧嚣的世态中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画家徐永义在艺术征途上跋涉了五十余风雨春秋。其油画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 学习探索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徐永义还是一个在睡梦中只想当画家的乡村中学生。1958年考
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后并入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攻读五年油画专业,师从戴秉心、吕品、张鹤云等教授。当年受过俄罗斯绘画艺术体系的严格训练和良好教育,从而武装了他的艺术肌体,大大增强了准确把握造型和熟练驾驭油画色彩和语言的能力。也许是历史的选择和个人命运的安排吧,上世纪60年代毕业后,年轻的徐永义怀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踏上沂蒙山区这片古老的土地,这里的青山秀水,古刹寺塔,温馨山村,深深地感染了他,北方农家勤劳的天性和淳朴的风土民俗陶冶了他,从而铸就了他那文静、严紧、朴实、正直、宽厚的品格。
在那诡谲的岁月里,一些绘画艺术中的美学问题,不断纠结着他,常使他思绪盘旋,敦促他在绘画理论上加强探索,并努力在艺术实践中求解。他深切认识到,艺术是生活的反
映,是人类心灵的创造。好的画作应该是把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精神内涵摄入画境。
这个时期的油画作品,无论是静物、人体,还是风景画,均以优美、抒情见长。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既受到外来艺术风格的影响,又融入了诸多中国绘画元素。
2、 走向成熟
1978年前后,徐永义的油画作品在艺术上走向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源自他对大自然的信仰与细心体验,他深知,唯有把握自然风景的神采性灵并与之“对话”,才能互通“心曲”,获得艺术的才思并使之升华;再则是他游弋于中外艺术大师荷尔拜因、伦勃朗、雷诺阿、凡.高、石涛、八大山人等所打造的经典作品里,用心感悟,尽情吸纳。应该说,徐永义皈依写实主义,但他不持门户偏见,他认为,否认“写实”或只要“写实”,都不利于艺术的发展成长。可贵的是,他从不固步自封,对主观情感的自然与客观实存的自然双向索取,这成为徐永义展拓自身艺术之路的重要实践。这一时期的作品,深沉严谨,色彩厚重,意象深蕴,追求和谐。然而在绘画色彩、光影的运用与处理上,仍感觉有俄罗斯油画的印迹,散发着“苏派”味道。这是学习与转化过程中难免的现象。
3、 高屋建瓴
徐永义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作品,经历了为期不短的学术沉潜和对油画语言的不断锤炼,表现了一个成熟画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升华。徐永义不负时代期望,把使命感注入到山川大海之中,力图作品展现民族的魂魄。他那充满活力的创作激情勃然喷发,若开闸之水,倾泻而下,这是他创造心智果实的最佳状态。看那一幅幅新意多多的佳构,像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和山水交响曲,画幅里贮存着无尽的艺术语言能量。
展读徐永义的油画作品,会发现他的艺术道路上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迹,人生与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度统一。他用生命的激情在画布上留下了深深的履痕。
二
徐永义油画艺术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色彩、笔法、意境等方面。
一个艺术家的形式语言及风格是他之所以被认可的标志。可以说,任何的历练和经验,
都可能成为铸造个人风格的一块基石。个人感受、个人爱好、个人修养以及自身文化底蕴与艺术才情的自然释放,呈现于画面,彰显出一种精神能量,才能成就个人作品的风格,绝非刻意创建样式所为。
时代精神气候的变更,使徐永义油画艺术的亮点闪耀不断,他在作画状态中的情感完全摆脱了世俗的干扰,专注而入无尘之境。他擅长状写自然风光,其笔下的风景。往往是自然中的平凡之境,借平凡之境写人生、写情怀、写风骨。这种看似平凡的选择,却体现了他鲜明而高超的艺术理念。从审美视觉看,其作品特色有三:
其一,色彩塑造物象。徐永义“色感”很强,长期磨练养成的“法眼”,特善于观物取象,并能洞察发现色彩的微差,同时能导演这些微差,形成错综有序的对话氛围和画面情愫。从其众多作品来看,尽管画作处处流露东方意识,但他依然严格遵循着发源于西方的油画色彩造型规律,准确地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厚薄、深浅、轻重、缓急等等对比来恰切地塑造表现物象、空间和情感,使物像生机异常。如《榆树新枝》、《森林之晨》、《平静的秋水》、《沂蒙初雪》、《海浪》等等,若是单独孤立的色彩,则是无情之物,只有将色彩“组团”,结伴为伍,方可激活全局,使所塑造的物像“蝶变”为有神之物,有灵性之体,赋予物象以鲜活的生命力。其画作昭然、跃然,彪炳生辉,皆缘于他妙笔色彩的塑造。
其二,色彩营造空间。钟情自然、热爱生活的徐永义,躬逢盛世,他直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驰骋画笔,揭示造化玄机。他的画作饱含真情实感,毫无招摇作秀之气,招展着真、善、美的旗幡。且看《初春》、《秋耕》、《浴》、《静静的山林》等等,这些作品都着力一个“创”
字,极具气象,既有大师风范,更具自家精神。他通常为风景定调,只选用两三种颜色调和,偶尔加点墨,有时刀笔兼施,使画面每笔色彩都丰富响亮,同时还巧妙地运用画中线的运动方向,诸物象之间关系的远近、大小、明暗、色调层次的变化,在二度空间中创造出三度空间的效果。笔尖上的色彩在画布上的跃动,加之多变刀法的施展,便产生一种奇特的结构空间。《云水不知何处来》,画作中流水与山林中道路所形成的曲线,都给人以“流动”的生命感和一种听不见却闻之有声的感受。显然,画家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永恒的生命节律和绘画语境,蕴含其中的哲学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画作所营造的空间,可以激发观者浮想联翩。
再看那幅幅迥异的画面: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美不胜收。可以说,他在在追求质感、量感和空间结构关系上,全面进入了以色彩造型的自由王国。
其三,色彩创造意境。徐永义对大自然深入体察、悉心描绘,写实的传统在他的笔下生出了新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如诗如歌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富有绘画性的结构、空间、层次、色彩,徐永义了然于心,大气磅礴的情势收于尺幅。例如《树魂.苍松》,除了所绘对象自身的颜色,还出现了更多奇丽美妙的色彩。他赋予所描绘的森林以绚烂、快乐的歌唱性。那挺拔的苍松,蓊郁的森林 ,简直就是一曲绿色交响乐,而阳光已成为交响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音符,它那响亮的调子,使幽暗的森林摆脱了化不开的深绿,在气氛祥和的构图中,画面呈现出舒朗和恬静,意境醉人。他无论是画河流山川、茫茫平原,还是画半岛烟云、湍流回旋,也无论是画润物春雨、古屋残垣,还是画幽径老桥、轻舟芦荡……他都忘不了着力描绘那些虽显苍老却生机无尽的老树、巨礁、斑驳的石壁和老屋等,更不放过建设中的大桥大坝、高楼大厦,借景抒发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崇敬,歌颂劳动者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的力量。他是借自然精神的力量,人化了穿越历史而长存下来的自然,以抒发胸中的激荡豪情。若《海月随人归》、《路径幽香》、《北国秋阳》等,均是鲜明性与含蓄性的统一,是美境和神境的结合,可谓“意居笔先,妙在画外”。
徐永义的油画作品,论题材,论主题,轮尺幅,都是寻常所见,但却都是大画,大境界,大气象。都强有力地吸引观者的视线,留住观者的脚步,“低回之,玩味之”,解析作品中蕴含的才智和妙诀。倾情大自然的徐永义,面对魅力无穷的大自然,那欲罢不能的创作欲被充分激发出来。《海岸》的激越,《青松红岩》的灵动,《院落》的恬适,《秋韵》的朗润,《争艳》的明净,《春林》的生机盎然,《海上升明月》水石相依的温馨等等,俱是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幅幅都播扬出一种艺术的张力,令观者受熏陶,受感染。
三
徐永义的油画作品,从学术层面探析他画风的形成,其文化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俄罗斯绘画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二是中国书画大师对他的心理影响;
三是自身个性特质所凝结的人文情怀。
俄罗斯绘画和印象派绘画,大师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油画技巧几乎扎根于他的心灵,所以在学习研究中,常使他收批隙导窾之效,其素描造型能力和色彩表达能力幡然强化。可喜的是他自觉地以中国精神进行学术探索,重色彩,重笔墨,重意境,重品格,重写意性,延续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华夏精神,而又强调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并且向当代推进。
就把握油画艺术本体特征和色彩语言的丰富性来审视,长期供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徐永义,跨越半个世纪,执教的同时,倾心于创作,成绩卓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创作的一批揭示大自然绚丽之美、富有生命机趣的风景花卉等佳作尤为突出。在同行中,徐永义的作品具有代表性。梳理研究他的绘画艺术,不仅要了解他如何接受俄罗斯和印象派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对其扬弃,如何使西方技法与中华民族气质深层交融,从而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油画。
在色彩语言上,从借鉴印象派的光色形式朝向写意性油画的研究,这两方面又是内在统一的,那就是集中于人与自然、心物相接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和成熟经验。
从徐永义油画的笔法与写意特征看,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他青年时代就对范寛的“写山真骨”;黄公望的“善得丹青理”;石涛的“笔意恣纵”非常推崇和钦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贤大师是徐永义内心深处最折服、最崇拜的“文化精神导师”。这便构成了他中年时期的情结主调。亦或说他骨子里早已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在他的作品里折射出对艺术内质的理解、阐释与重建的自信,体现出中国式笔触和气韵,显得十分自然流畅。这在他的许多佳构中,如《静静的山村》、《冬季》、《海之歌》、《夕阳》、《风水林》、《春天的脚步》等等,得到了佐证。他把中国画的构成与油画的结构融合起来,把水墨写意的笔法与油画的形体塑造结合起来,刻画形象与抒发性情同时发生的直接性,充满了绘画的兴味与快意。
在油画作品中,凝重与灿烂是一对美学命题。一般画家,能达到凝重而不够灿烂,或虽灿烂却不够凝重。徐永义的风景画则既凝重又灿烂。他是用油画表现同类题材的佼佼者。其作品无论拿到哪里都是精品,他不愧是一位学者型的油画家,是一位大自然的歌者,是一位礼赞生命的高手。他学术著作宏丰,画作难以数计。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信仰,心无尘垢,志存高远,不为红尘闹市所染,不为个人得失所困,充分体现了一位具有人文精神的油画家的独立品格。这则是他画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
四
徐永义对西方写实性绘画有过深入骨髓的研究;对中国写意性绘画有着超凡脱俗的领悟;对东方装饰美学进行过寻根求源的剖析,故而他在对油画本体的认识与形式创作的高度层面上,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践行者。其作品既具备西方的厚度,又具备中国的深度。达到了东西绘画的形与义暨艺术精神的融会贯通,凸现了中国精神。他的理念与探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艺术经验和财富,拓展了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油画的精神内涵,为油画时代风格的建构做出了贡献。联系今天的文化语境,徐永义锐意进取的创新实践,在更深层面上,对油画艺术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孙景全 国家一级美术师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壁画学会理事
2015.12
山村秋色 尺寸 100CMX60CM 2013 年
山林秋色 尺寸 90CMX90CM 2013 年
山野晨光 尺寸 80CMX60CM 2011年
深秋 尺寸80CMX60CM 2012 年
湿地秋阳 尺寸 87CMX62CM 2008 年
祥云 尺寸 80CMX67CM 2015 年
肖像 尺寸 60CMX50CM 2013年
肖像 尺寸 76CMX55CM 1976年
肖像 尺寸 46CMX66CM 1980年
肖像 尺寸 60CMX50CM 1979年
肖像 37X35CM 1981年
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之光
李振才
徐永义教授从繁重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谢驾之后,进入了宁静安详的岁月,却使他沉寂于绘画艺术的探索和再创作,这种深情的切入,使他“心旷神怡,魂牵梦萦”,也从中取得了极大的愉悦。他认为画家唯一的需求就是艺术,艺术永远是画家生命的伴侣。在艺术探索的时空中,他排除世俗功力和刻意追求,不媚世,不追风,以纯净的心态进入至高的艺术境界,并以“活得纯粹,活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之光”之心,进入艺术创作中。
在纯净、超脱的心境和安祥的时光里,造就了他潜心作画的艺术心境,因此他画出了大量的油画艺术作品,并有许多精品之作。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崇尚和对生活的赞美。
我与徐永义教授很早就相知相识,又同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多年,由于共同的事业和专业,使我们过从甚密,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深情。
当年,他是58级五年制油画专业的新生,我则是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教师,教他们的素描与解剖学等课程。那时教学程序的安排,大都沿用俄罗斯学院派的教学体系。素描强调形体的结构确切,造型真实完美,强调用色彩塑造形体、结构空间。这种写实手法与印象色彩相结合的造型理念,经过严格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建立起坚实的造型基本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
徐永义就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油画家,所以他能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他的油画作品无论是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在形式语言与表现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徐永义教授的风景画,深受俄罗斯巡迴画派的影响。其森林画使我们想到俄罗斯的伟大画家希施金的森林油画。希施金一生为万木传神,描绘俄罗斯北方宏伟壮丽的大森林,被称为“森林歌手”和“大自然的肖像”画家。永义的风景森林油画也充满了生机,树木昂然挺立,聚木菁林,不仅塑造了苍柏劲松的个性,森林的神秘感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他在学生时代所崇尚的俄罗斯巡迴画派精神,在他的油画作品《森林之晨》及《松林红岩》中得以体现。永义的风景画是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与情感的物化。他强调:“油画艺术不是客观的模拟,而是为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表现的欲望”。正如柯罗所说:“只有感情才是艺术的全部,如果真正打动了心灵的话,我们真挚的感动是会传播给他人的”。
海景画的主题更是徐永义教授的精心之作,他对海的描绘不管是巨浪翻滚、阴云密布还是明月当空,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油画《海上升明月》使我们感受到张若虚的诗句“春江潮,水连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体现出诗样的意蕴。油画《残阳成山头》更如曹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油画《海韵》表现海浪拍打着岸边焦石,绽放出浪花纷飞的壮丽景色。《成山头览胜》一画却表现了大海的宁静,风平浪静、微波荡漾,让人充满遐想。这一切在画家的笔下绽放出的美景是多么的亲切壮观,动人心弦。
在永义的油画中我们会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他认为“风景画所描绘的对象是自然景观,体现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倾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因此大自然总会被艺术家的情感所倾注,只有艺术家才更能关注大自然的奥秘。也只有画家会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他认为“风景画创作素材不是思想概念,而是无比丰富的大自然,画家要充满爱去理解去认识,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充分把握自然风光的结构特征,使其形象化、典型化并形成创造意识……”。他这种对大自然抱有的深厚情怀,才使他能更细微地塑造出完美的图画。
永义对静物画创作,强调必须有准确的透视,严谨的造型与和谐的色彩融为一体的绘画技法,才能达到完美。油画静物画《火煱蔬菜》及《两棵大白菜》就以严谨的造型及写实力度和极强的质感、量感,使人感到蔬菜逼真的的展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他的静物花卉油画更着重在画面上的构成因素和色彩的表现力度。在这样的形式美感的基础上才能赋于一定的思想内涵。他强调静物画创作要重视画面的整体结构关系,即画面的构成元素,在这个基础上塑造形体和空间。在静物画中对光与色的处理要着重于色彩的对比关系的表现。他说:“静物画艺术的时空观,不是由视觉感受上升为理性分析所产生的,而是依照与大自然相沟通的心理感应建立起来的,是与自然物象的必然联系”。就是要发挥自己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是与大自然物象的沟通而产生的。他认为静物画要着力于观察客观物象,丰富生活,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要在创作中建立起驾驭形、色、结构的精湛技艺,才能描绘出具有多种形式美感与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
永义在艺术创作中特别注重人文精神,在他的肖像画中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及时代特征。他主张“艺术家成就的高下,关键在于表现人文精神的力度与强度,这不仅需要作品隐含个人情感意志,更加需要注重人性的张扬,体现出人性的自觉与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扬善抑恶,将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引入画境”。
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形成,他特别强调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体验、生活阅历及情感表达的基本素养。艺术家的生命力在于独创性,其创作中的个性体现是艺术家的全部修养和智慧。他认为:“艺术家除要靠自己的艺术素养与悟性外,还要靠科学的实践去理性地开拓艺术语言,形成具有独创性的表现技巧,从而展现艺术家的个性特色”。所以艺术家个性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出新,而是画家全部的艺术素养的升华。对艺术个性,他认为不是艺术家绝对唯一的追求。他说:“关于个性的命题千万不要当成自己的第一使命,只要能在绘画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留下一定的足迹,恐怕就是天大的幸事了”。 在艺术的追求上,个性的创造不能脱离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轨迹,我们只要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艺术征途中,在开创形式语言的个性上有一点点进取,就是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因此,他始终遵守“艺术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绘画是生活中形成的长久伴侣”,是带给他美好的生活状态。艺术家的生命永远伴隨着他的艺术生涯,其艺术创作的历程,就是艺术人生的过程。在这样艰幸的岁月里,他经历了磨难和坎坷,然而他能平静地接受这种磨难,因为这是他的选择,是他的爱恋,是他精神追求的所在。只有这种执着的追求和信念,就会有艺术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徐永义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工作,恪守教师的职责,严谨的教学理念是坚持写实的基本功训练;坚守全因素的素描基础;强调艺术家必须具备处理任何光影效果,形色造型和经营画面能力的高超的描绘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永义在长期的教学中,使他不断地坚持画好范画,系统的传授理论,使他对形式语言与表现技巧的理论基础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多年教学中,坚守严谨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的艺术人材,为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徐永义教授,牟益壮,心欲小,艺欲大,博学不穹,笃学不倦,在艺术的田园里笔耕不辍,以一息尚存之志,在不懈地精神追求中奉献自己的艺术人生。
李振才 2016年9月17日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画家
小路丛林 55X81CM 2002年
雪晨 尺寸 80CMX100CM 2012年
雪地 尺寸43CMX32CM 2006年
秋华 45X53CM 1980年
雪林 尺寸 65CMX80CM 2013 年
雪松 尺寸 65CMX96CM 2016 年
雪原 尺寸 200CMX110CM 2012 年
烟花三月 尺寸 80CMX60CM 2016 年
一束晨光 91X78CM 2016年
樱花 尺寸 100CMX60CM 2016 年
转山初雪 120X80CM 2014年
艺术与心灵相融
李平
作为徐永义教授的学生,印象至深的是,在大学的讲台上,他向我们讲述绘画艺术时的气度与风采、学识和修养。在他的课堂上,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无论画家画派的归属,还是风格流派的成因;不管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特色,还是内含的技法原理,都能做出深刻的诠释和全面的分析,我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收益匪浅。在那样的课堂上,作为学子的我们,能够在徐教授的阐释中游弋于艺术的海洋——让我们在步入艺术殿堂伊始,就将眼界打开,使我们懂得了大师艺术所具备的品格和审美理念,同时也教我们懂得:要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需心无旁骛,立志终生而不悔。那时候,我便有机会在课堂上看徐教授进行油画写生。深深着迷于徐教授的油画作品中的那种捕捉自然与生活的斑斓色彩所渲染的形式美感。从他的作品中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造型规律的科学性探索和艺术性的成功表现,更使我深刻体会到的是,一位艺术家以自己真诚、虔敬的治学态度,将超然于凡尘世俗之上的美学精神与艺术形式法则内含在作品中,使绘画作为一种纯粹艺术,成为艺术家情感宣泄的载体。
时过境迁,每每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常常感叹,徐教授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中深得学生爱戴,基于他治学的严谨,源于他研究的深度,同时,也在于他乐于将自己广博的知识悉心传授给学生的奉献精神。也正因为如此,徐教授桃李满天下,而受教于他的学生都对其敬爱有加。
在我毕业多年之后,看到徐教授厚厚的一本的《衰木秋华》画册,深深感受到徐教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倾心热爱,那幽深的树林旷远宁静,而海浪的搏击震撼人心,阳光下的花朵色彩纷呈,展现出一种由自然灵性转化为纯粹心灵宣泄的至美境界。这美不胜收的艺术盛宴,正是徐教授虔诚艺术、热爱生活的极好证明,也是对于我们后辈的深切鼓励。
徐教授虽然成就斐然,却低调处世,从不夸夸其谈。如今,业已退休离开讲台的他对艺术的理解更为质朴,“绘画之事,非以沽名钓誉,但求知音赏耳。”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创作经验,还有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一颗执着于艺术的单纯明朗的虔敬之心,这一切都意味着徐教授的创作将会更加丰厚,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他完善自我人生的最高理想。
记得徐教授在他的《衰木秋华》的自序中有这样的描述:“回顾往昔,自习画以来我确认了一个道理,绘画对于画家而言是唯一需要,如果排除世俗的认可,这种需要完全是心灵上的享受”。是的,当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艺术家的灵魂悠游无羁地徜徉在艺术的自然旷野,当他的情怀已被宁静而悠远、浪漫又神秘的景致所陶醉,那美景就成为心灵的回声,艺术便幻化为生命的伴侣——彼此相依,永不分离……
李平 山东大学教授、著名油画家 2015年5月27日于泉城
祖国万岁 100CMX120CM 1982年
自画像 尺寸 80CMX80CM 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