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神灵崇拜。在文登,泥塑传承人曲建玲的一双巧手将泥土赋予了生命和灵性,变成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5月18日,曲建玲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非遗传习大课堂,向学生们展示这一精妙的技艺,大家赞不绝口。当她讲到要教大家制作可以吹响的泥粽子,学生们更是兴奋起来。
课堂上,学生们按照曲建玲的一步步指导,将自己手中的泥团揉圆捏扁,捏成碗状后,用两只小手将其收口、接缝处抹平,形成空心的粽子形状,再将各个面逐一压平。“大家的‘粽子’成形之后,可以用工具在表面进行装饰,做一个你自己心目中的粽子。”曲建玲鼓励道。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给粽子打孔。先选粽子的一个角,用工具的圆头在距离粽子角1.5厘米的位置竖直旋转着扎一个孔,稍稍扩宽。再从同样的位置向内斜扎,直到穿透空心部分并扩开吹气孔,然后用工具和左手拇指将孔的内侧边缘部分摁薄。最后用工具的另一端从粽子角横插,使得工具和摁薄的边缘部分平齐。学生们认真听讲、细致操作,不时向老师提问。
事实上,要完成一件像样的作品,大到作品的轮廓,小到纹理,都要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点揉捏出来,十分费时费力。曲建玲在课后说道,“很珍惜这次机会,我把平时积累的经验灵活地用在了今天的课上,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愿意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