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扎刻技艺起源于明朝,当时的工匠由一个细秫秸棍插的多层蝈蝈笼得到启发,最终修成了现存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故宫角楼。”秸秆扎刻技艺传承人云廷臻告诉记者。6月1日,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秸秆扎刻技艺如期开课,学生们看着讲桌上摆放的建筑模型,不禁啧啧称奇。
课堂上,云廷臻耐心地教学生们扎刻最基本的结构,但这也难坏了大家。据介绍,扎刻的“扎”,主要是指用“六柱锁扣”完成的结构,“刻”指秸秆编结的开榫和挖槽。
在多番指导之后,学生们渐渐摸到一点门道,认真制作起来,不时向老师“求助”。最后,将中国结贯穿其中固定,今天的课堂作业就完成了。
秸秆扎刻技艺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体现了民间艺人驾驭朴素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是艺术气息与乡土气息并存的传统手工艺品。
云廷臻自幼接触扎刻,在不断钻研摸索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制作材料做出了改变,现已创作出近百种扎刻作品,如夜灯、相框、毛笔架、皂盒等。“扎刻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看到他们的兴致都很高,我觉得这堂课就是有意义的。”云廷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