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文化播报

东营 | 河口区“三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发布:2022-12-27 00:28  浏览:2548
来源:河口区文化馆

河口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的新路径。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传承体系初显雏形,实现非遗保护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挖掘非遗文化,让“冷资源"热起来

在激发非遗活力上下足功夫,不断探索保护挖掘新模式。河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8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18项。在全市率先建成文创产业基地,26个非遗、手造项目免费入驻,为60余名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展示展销、创新创业的平台。

举办河口区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大赛暨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河口区预选赛;尚乘美术馆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名录;评选并公布“山东手造”非遗工坊8家,其中杨氏面塑非遗工坊被评为市级非遗工坊;组织我区3个非遗项目参加东营市首届“非遗大集”活动,杨氏面塑传承人杨梅、黄河口糖艺传承人师香荣获评市级非遗保护优秀传承人。


创新非遗传承,做好“转化”文章

创新非遗传承与利用观念,形成“非遗+文创+普及”的发展路径,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非遗文化品牌。成立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开展“薪火相传 非遗进校园”活动100余次,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30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期间,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农村,开展非遗志愿服务活动达40余次。以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剪纸、烙画、面塑主题非遗艺术展览5次。“艺汇空间”文化沙龙围绕剪纸、面塑、花馍、澄泥印等非遗项目开展了各类讲座、体验及文创制作活动20余次,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培养和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非遗发展,加速非遗“破圈”

打造“非遗+旅游”模式,在孤岛万亩槐林、鸣翠湖市民广场举办非遗展览、河口手造、文创产品展示及非遗体验活动10余场次。五一假期举办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山东手造”非遗文创作品展,展出锔瓷、陶瓷印、烙画等20多种300余件艺术作品。举办“五月槐乡 薪火相传”非遗体验活动,接待体验游客1500余人次。

文创产业基地目前入驻非遗、文创项目26个,可带动从业人员3000余人。如杨氏面塑,从传统的塑造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象到衍生出多种形式的面点作品,使其在民俗功能上增加了食用功能,让面塑凸显出灵动的生命力。黄河澄泥陶瓷印,由黄河红泥烧制而成,硬度高、易雕刻,该项非遗不仅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沉淀,也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篆刻爱好者的认可和追捧。新户镇建设老粗布曾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销售老粗布240床,销售额达4万余元,传承了传统工艺,提高了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