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馆“趣读画里画外”——亲子公益大讲堂活动成功举办
金秋十月,两节同辉,为热烈庆祝祖国74岁华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向群众推广、普及艺术知识。山东省文化馆特别邀请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博士孙晓娜女士开展的“趣读画里画外”亲子公益大讲堂。
课堂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导入,在关于其诗歌、绘画、音乐和禅学修养的趣味性故事中,向听众们分享如何读懂一幅中国画。
读懂一幅中国画,可以从“画里”和“画外”两大方面进行解读。“画里”主要是指画面可见的视觉语言,即“目之所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想象和情感所带来的意象和意境,也即是“心之所向”,令观众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与境。“画外”主要包括文化、审美功能和创作故事。文化包含绘画作品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家个体的文化倾向,即“艺术是时代和个体的一面镜子”。绘画的审美功能和创作故事也决定着绘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恰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孙晓娜博士先从“画外”的文化谈起,从听众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导入齐白石诗画合一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解读其最精彩、绝妙处在哪儿。然后继续以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引导听众分享自己关于中华民族的诗性如何影响了绘画,又带来了怎样的美学贡献的思考。讲座接着进入了儒释道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对于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列女传·梁寡高行》《宴乐图》《洛神赋图》《萧翼赚兰亭》《李白行吟图》《观音猿鹤图》《千里江山图》等作品背后有着怎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又体现出怎样的文化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功能。
课堂上,学生与家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在跌宕起伏的审美体验中又回归到“画里”,在对《凄迷灯火更宜秋》《杨柳浴禽图》《鸡雏图》《辋川图》等前人作品,以及“奋进新时代·溢彩谱华章”第二届墨彩飞扬全省群文美术作品展中《边际》《蒙山晴岚》《沂蒙金秋》《看戏》《乐太平》《寻梦》《齐人蹴鞠系列之争球》等作品的赏析中,跟随着孙晓娜教授进一步思考,具有独创性的绘画语言、造型和构图等体现出绘画艺术形式背后怎样的艺术思维和美育思维,以及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性角色。至此,讲座进入第三部分:“画里画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重要的、甚至是影响人一生的东西,进而深入思考绘画艺术究竟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又将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孙晓娜教授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使听众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绘画及其美育作用,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审美思维方式。
随后,学生和家长们跟随着“画里画外”的指引来带到展厅实地参观“奋进新时代·溢彩谱华章”第二届墨彩飞扬全省群文美术作品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提升大家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力。在观展过程中,老师通过对每一幅作品的解析,让同学们领悟了:中西方艺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形式迥异的绘画艺术,并以此来架构一套包容、兼收的审美体系,重塑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未来,山东省文化馆将继续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服务理念,在祖国华诞之际,祝福大家在今后的美学历程中“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