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
让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现代吕剧《回家》、儿童剧《绿色的梦想》以及柳子戏《张飞闯辕门》、京剧《齐王田横》等一批优秀作品陆续入选全国重要文艺作品评选或展演活动。
这些优秀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更加贴近、文化品质更加饱满,是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成果。近年来,省文化厅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从群众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把文艺作品带到基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从群众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料
今年“七一”前夕,由山东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家事》搬上舞台。该剧讲述了一家三代共产党员普通的“家事”,却打动了众多观众。
据导演房蔚介绍,《家事》虽然讲的是普通党员的家庭小事,但小的“家事”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社会、国家的大事。“尤其是通过‘家事’反映了党员身上无私奉献的那种精神,一下子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房蔚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房蔚结合她在青海采风的经历,将大学生支教团的真实故事,结合青海海北州作为我省对口援建地区和海北是我国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历史事实,创作出了话剧《家事》。
“《家事》挖掘到了人们内心的东西,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了当下人们的复杂情感。”山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刘敏评价说,“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从真实的采风中和普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作品很接地气,自然也就很受观众欢迎。”
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创作素材已成常态。其中,山东省吕剧院在创作吕剧《宣言》的过程中,先后四次组织主创人员深入广饶刘集村,为剧目创作收集素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山东画院、省吕剧院、省艺术研究院等省直单位在青州、长岛、沂南、微山湖、邹平、崂山等地建立了10余个“创作基地”,为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创作提供条件。我省书画家也重视写生的机会,山东画院组织画家赴陕西、四川以及省内青州、威海等地写生;山东美术馆组织画家赴潍坊、威海写生;烟台画院组织全市30位美术家赴长岛、栖霞、招远开展“采、创、送、种”主题活动。通过实地采风,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展示生活的作品。
把精彩的艺术送到群众之中
今年4月26日,山东省吕剧院“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来到昌邑市卜庄镇马疃村。不仅看戏的村民热情高涨,几位本村的戏迷票友也要趁着这个宝贵的机会,在现场乐队的伴奏下在乡村父老面前一展身手。他们配合着乐队为现场观众演唱了《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著名吕剧选段,引来现场一阵阵欢笑和掌声。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省吕剧院负责人认为,“送戏下乡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工作,更是一项让艺术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义务。”
近两年,我省省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和省直剧场演出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拿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定向购买省直院团公益演出400场送戏下乡,补贴省直剧场引入外地优秀剧节目演出100场次,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有益尝试。
同时,大部分市也制定出了购买公益演出、服务基层群众的地方保障政策。东营市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青州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免费送戏,滨州市为市直院团下乡演出每场定额补贴1万元,滕州市柳琴剧团每场定额补贴4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基层院团开展文化惠民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据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为进一步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省文化厅整合省直和济南市市直文艺资源,打造推出了“齐鲁大舞台”城市惠民演出季,“仅七一前后举办的首轮演出就达167场次,目前正在举办的第二轮演出季又接近140场次,将为丰富国庆期间省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重要贡献。”
让艺术深入基层成为常态
2015年,山东省文化厅制定了《关于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的工作意见》,今年3月又下发了《关于持续推进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基地、组织开展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初步建立起我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体验生活、采风创作的工作机制。
“如何让文艺家下得去、蹲得住、有成效,不能光靠一时激情,更要有制度保障。”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说,“面对文艺工作者在活动中反馈的困难和建议,山东省文化厅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
此外,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带头下基层,带头参加文艺志愿服务,带头长期蹲点、挂职锻炼、双向交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通过建立采风创作基地、设立深扎扶持资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加强深扎长效机制,推动形成艺术家深入群众、扎根生活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