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1月18日19点30分在历山剧院盛大开幕
2017年1月18日,“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历山剧院举办,全面展示了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观众送上一台具有浓郁山东地方特色又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非遗文化饕餮视听盛宴。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爱玲,山东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翟黎明,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张连三,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祥志,山东省民委副主任左亭,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出席启动仪式。现场有1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演职人员,表演了《山东梆子腔》、《加古通》、《农村新风尚》、《民歌联唱》、《齐风鲁鼓秧歌会》《武术串烧》等10余个节目,原生态气息浓郁,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齐鲁乡情乡音的生动演绎,有对农村新生活的讴歌,有对丰收、节日的欢庆,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
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引子:《曲山艺海闹新春》
表演者:泰山皮影 范正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快书 李俊华、端公腔 丁立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渔鼓刘炳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
演出单位:泰山皮影研究院(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山东省文化馆、东平县非遗保护协会、济南市堤口舞龙队
1、鲁西南鼓吹乐《山东梆子腔》
表演者:杨玉贺、刘礼萍等
演出单位:济宁市群众艺术馆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舞蹈《加鼓通》
表演者:王更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繁鲁夫等
演出单位:平阴县文化馆(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项目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民歌联唱 《沂蒙山小调》《裁单裤》《包楞调》
演唱者: 李海鸥、裴丹丹、扈景玮、丁兰、宋琦、佟灿、王雅薇、刘景丹
演出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文化馆(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鼓子秧歌《齐风鲁鼓秧歌会》
表演:姚大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豆庆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
演出单位:济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古琴音画《阳关三叠》
表演者:古琴演奏 朱子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箫演奏 潘永刚 舞蹈 时静茹
演出单位:山东省文化馆
项目级别: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6、武术串烧
《螳螂拳》
表演者:于永波(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栋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
演出单位:莱阳市文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南形意拳》
表演者:杨遵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文永芹、孙忠伟等
演出单位: 济南形意拳研究会 (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山东琴书 《农村新风尚》
表演者:刘士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宋丹丹、尚春利 莫洋、王皓月
演出单位: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济宁市演艺集团
项目级别: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杂技《草帽》
表演者:郭庆龙、杜润胜、仝昭明、孔凡涛、石帅、尹小龙
演出单位:山东省杂技团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戏曲联唱
柳子戏《张飞闯辕门》
表演者: 王伟、彭晏辉等
演出单位: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剧《红嫂》选段 :为亲人细熬鸡汤
表演者:焦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演出单位:山东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芜梆子《三定桩》
表演者:李长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演出单位: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戏《赵美蓉观灯》
表演者:吕风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
演出单位: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舞蹈《海阳大秧歌》
表演者:薛占强、薛汉明等
演出单位 :海阳市盘石店镇薛家村秧歌队
项目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承办单位,山东省文化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多部门密切合作,群策群力,从节目遴选到演员沟通,从节目单制作到串联词写作,从服装道具到舞台效果,从吃饭住宿到服务保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保证了启动仪式的顺利进行。作为演出单位,我馆创作的《曲山艺海闹新春》节目,由创作演出部主任李俊华老师担当快书客串,用快书播报的方式,将端鼓腔、山东渔鼓等曲艺形式带给观众,呈现出独特的曲山艺海的风貌。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师引进工程"作用,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科研院所,现已挖掘整理,山东民歌40余首,传统舞蹈30多个,通过“山东省传统舞蹈复原工程”和 “山东民歌复原录制工程”,基本摸清项目的真实生存状态,一些濒危的传统民歌和舞蹈正重焕生机。50余万字的《山东传统舞蹈志》已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次演出的《加鼓通》和山东民歌联唱《沂蒙山小调》《裁单裤》《包楞调》即是山东省文化馆“大师引进工程”的创新成果。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民歌的保护单位,我馆已对《纺线线 》、《绣荷包》、《沂蒙山小调》、《对花》、《赶牛山 》、《包愣调》等20多首民歌进行了乐谱录制及录音录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民歌的历史源流、音乐形式、曲调的分析及对音乐价值、文化价值的阐释,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