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丨山东东营发布首个数字文化广场地方标准 ——实现“1对N”实时服务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3月13日,山东省东营市发布《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规范》,为当地数字文化广场的建设、使用提供明确遵循,这也是全国首个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地方标准。有专家表示,借助数字技术,东营市的文化广场服务效能有望得到极大提升。
在社区广场享受远程互动教学
3月15日,在东营市东营区胜利街道金山社区数字文化广场上,数十位社区居民正在学跳广场舞。与其他地方不同,金山社区的广场上并没有老师,居民们却学得非常认真,原因就在于广场一侧矗立着的LED大屏。“手抬高,转身时脚步要跟上……”通过LED大屏和高清摄像头,东营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馆内进行广场舞教学展示,通过直播发送,在金山社区广场的大屏上就能显示,居民可以借此实现远程实时学习。同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能在馆内看到广场的动态。
“在家门口就能跟区文化馆的老师学跳舞,确实挺方便。”金山社区居民董佳琴说,自己是文化广场的常客,忙完家务来这里跳跳舞是她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以前都是在家跟着网上的视频学,或者社区里其他居民学完来教。现在,区文化馆的老师每周在固定时间都会通过大屏幕教我们舞蹈,技术很先进,很方便。”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日趋增强,社区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乡各处。在提供活动场地的同时,其效能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逐渐显现。“数字文化广场”的概念在东营市应运而生,但并非一蹴而就。
据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相国介绍,东营市的基层文化阵地经历了“群众文化广场—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三级跳的过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东营市在2015年推出乡村剧场,即在原有广场上修建戏台,突出戏曲特色。后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又尝试将乡村剧场进行数字化提升,以便增强文化广场的服务效能。”
“现在几乎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如果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仍停留在过去,肯定不行。”崔相国介绍,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当地于2016年全面启动了对文化广场的数字化提升工作。
文化广场迎来“数字+”
2016年,东营市东营区率先探索启动数字文化广场建设,通过在文化广场、乡村剧场上配备WiFi设备,在LED大屏上安装高清机顶盒、高清摄像头,实现了让群众免费享用WiFi、接受远程辅导培训、下载数字文化资源、收看点播高清电视节目、自主播放视频等功能。特别是通过高清摄像头和LED大屏回传高清视频信号,创造性地实现了文化馆辅导教师实时对多个文化广场群众开展远程同步辅导培训。
在全面总结全市特别是东营区数字文化广场建设经验成效的基础上,东营市经过广泛征求专家、相关部门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建议,于近期制定发布了《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对数字文化广场的免费开放、建设服务原则、建设规模、建设风格等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数字文化广场应达到“五有六型”基本功能,即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展示、有机制等基本标准,具有宣教型、娱乐型、健身型、礼仪型、传承型、科普型等基本服务功能。同时,《规范》对数字文化广场的服务设施和环境做出具体规定,包括数字文化广场应具有“4+5+X”布局功能。“4”为1个广场、1个舞台、1个文化长廊、1个体育健身区;“5”为免费享用WiFi、远程同步辅导培训、下载数字文化资源、高清电视节目收看点播、自主播放视频;“X”为其他特色活动板块布局。
《规范》还提出,数字文化广场内容建设应体现10个方面的要求,即有一个统一形象标识的“LOGO”、一则“村规”(“社区居民规范”)、一部村史(社区史)、设置一个四德榜(栏)、展陈一幅“村民(居民)全家福”或“村民(居民)笑脸集成照”、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每年承接5台以上“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每年举办一台“村晚”、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健身运动会、建有3支以上文体活动队伍。
效能提升是关键
截至2016年底,东营市共建成数字文化广场152个。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民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数字文化广场丰富了文化广场的活动内容,拓展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范围,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同时也提高了文化行政部门的监管水平。”东营区文广新局局长赵宝杰说,按照《规范》要求,未来在东营区的文化广场上,百姓可以享受流量不低于100兆的免费WiFi,通过手机浏览查询文化信息、下载电子图书影像作品等资料;还能利用高清视频设备,进行“一对N”远程同步辅导培训,收看点播高清电视节目。
在东营市部分县区文化部门负责人看来,数字文化广场的建设,还有助于提升对文化工作的监管水平。“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很多文艺进社区、下基层活动。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对数量庞大的文艺院团和演出节目的有效监管。”东营市利津县相关负责人认为,数字文化广场建成后,演出团体通过免费WiFi登录“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可现场发送演出视频、图片。文化管理部门也可通过数字文化广场上的高清摄像头及时调取文艺演出的现场情况,群众能随时通过手机对演出节目做出评价。这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主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健全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监督管理和评价机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代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阮可认为,数字文化广场为文化惠民服务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实现了“线下”与“线上”服务的有效融合。通过无线网络,将广场LED屏幕终端与各级文化馆高清视频信号互联互通,实现文化馆对多个广场进行远程互动辅导培训,既节约了辅导培训成本,又提升了辅导培训效果,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体制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