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丨威海抓好“四个结合”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威海市文广新局以“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为主题,做好“四个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有读本、有阵地、有队伍、有氛围、有活动。
一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市重点工作结合。与全市文明城市建设结合,利用“百姓课堂”、“道德讲堂”等公益讲座平台,持续开展“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威海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结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开展了传统文化进食品药品企业活动30余场,将传统文化书籍、演出、公益讲座等送到企业职工身边。
二是政府行为与社会力量结合。通过“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全市5家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尼山书院”,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免费面向市民开展经典诵读、国学书法培训、读书沙龙、雅乐、礼仪、剪纸、绘画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选取了10余家在本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较为突出的社会团体,鼓励引导其参与公益传播,为20余名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志愿教师颁发了聘书。成立了威海市圣儒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幸福人生公益讲座140余场。
三是典型带动与推广普及相结合。在城市社区和镇村街道,积极推进社区儒学和乡村儒学发展,全市共建设儒学示范点72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传统文化在全市推广普及。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传统、知礼仪、讲美德、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编创了14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广泛组织传唱,在青少年中弘扬“求真、至善、尚美”的品德。推广普及“君子之风”、“文明威海”、“志愿者之歌”等道德舞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保护与传承相结合。通过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海草房保护工程等,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打造“乡村记忆”乡镇、村落、民居等项目,建立完善从区市到镇村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出版了,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28项,评选市级非遗项目五批95项,从开办非遗传习所、鼓励收徒等方面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