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建设介绍
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建设始于2009年,它应全省群文工作实际需要产生,经过6年多的培育,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瓶颈,构建起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的群众文化辅导新格局。该体系实施以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比例、社会文化活动的影响力逐年增强,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目标,成为我省文化惠民新途径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和有益尝试,已经成为我省群众文化工作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宗旨,以全省百个基层辅导点和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平台,以辅导、创作、互动、演出为形式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它以山东省文化馆为龙头,以17市、140县艺术(文化)馆为骨干,同时整合各艺术表演团体、各高校等社会力量组成志愿者辅导团,形成横向贯通、纵向发展、整体提升的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经过几年的培育,推动构建起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的群众文化辅导新格局,形成活动品牌化、模式创新化、管理制度化的模式。
主要创新点
首先,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在形式上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突破了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的局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农村文化大舞台无法与城市大剧院相比,但承载了农民的情感记忆,是农民的精神和文化家园。
其次,在内容上从单向的“送文化下乡”转变为多层次、多主体的交流与互动,完成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 “创文化”的重大转变。在开展阵地辅导、下乡辅导的同时,发现和培训一大批农村业余文艺活动骨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广大农村留下永久的文化服务队伍。同时,发现并打造各地特色活动,使之得以提升,品牌化、常态化。
再次,在机制上,它将传统结构中,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一元供给”模式转换成了上下、左 右多元主体联动模式。政府、高校、专业院团、民间艺人均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体制,省厅对省馆、省馆对市馆、市馆对县馆开展辅导工作的情况,定期进行业务评估,强化督促指导,包括对辅导干部辅导业绩考核、对基层点上的辅导成效考核、对当地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等,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率。
实施效果
1、创新辅导培训活动方式,新创作和排练文艺作品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基层文化辅导培训以文化站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长期开办艺术类培训班,培训声乐、器乐、曲艺、表演等,年培训人次在十万人左右。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三送下乡”活动,组织专业创作人员,根据需求新创作和选择内容健康优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爱国主义歌曲等,制作成光盘,编印成文艺演唱材料,免费向基层发放《全省百个基层文化辅导示范点资料汇编》、《文化站长业务手册》、《群文荟萃》、《农村小合唱的组织与排练》等,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辅导员辅导过的人员不计其数,辅导的单位也遍及全省各界。从幼儿艺术教育,到老年文体活动;从企业文化联欢到机关单位文艺汇演,无不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多年来的付出换来了硕果累累,由他们辅导的节目在全国“群星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品比赛、山东省“星光奖”、全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全省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众多比赛中获奖。
2、提高社会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培植、挖掘、整理能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通过强化辅导工作,逐步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同时将经过辅导提升后的文化活动包装成项目,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淄博市永安街街道办事处西塘村以深入挖掘、激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西塘舞狮为依托,逐渐形成了文化活动品牌;日照市群众艺术馆“走进社区、贴近百姓”公益培训活动,将四月份确定为“公益性群众文化培训月”,抽调馆内的舞蹈、戏曲、书画方面的老师,采取在艺术馆公益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和到相关区县及各社区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包括街舞、健身舞、腰鼓、扇子舞、声乐演唱技巧、戏曲演唱与化妆等培训;青岛市城阳区的民间艺术节、市民节、新市民艺术节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文化超市”惠民演出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形成了深受基层好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社会影响
1、以文惠民:发挥多元主体活力,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马斯洛理论提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后,就渴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山东省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率。
2、以文兴业:带动非遗保护,促进文化自觉
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所依托的主要文化元素之一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吕剧、五音戏、山东梆子都通过辅导展示,将群众动员起来,成为“文化矿工”,一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因此复活。这种群众文化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是一种文化自觉,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文化自信。
3、以文化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黏合 人文空隙。文化如水,“流”到一地,便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群众的思想理念、生活习惯、社会风气。尤其是在外来务工者聚集的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汇,造成观念的显著差异,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提供了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