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历*年*月日 星期* 农历**年*月*日

麦秸画:扇合麦绡,拂映夏至习俗

发布时间:2021-06-20 02:20  浏览次数:3573  作者:非遗保研部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的扇情幽怨,传递了汉代乐府诗集中赠扇寄思的墨迹。行至两宋,赠扇开始成为夏至时节消夏传情的习俗。“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可见夏至时节,标志着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夏至时,人们互赠折扇、香囊等物,消夏避伏的同时,更以扇喻“善”、以扇纳福,以扇娓述着“物有道,人有情”。

夏至将至,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特别邀请了黄河流域(济南市)非遗项目麦秸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强,带领孩子们品夏至赠扇习俗、悟麦秸之美,让孩子们领略黄河流域非遗的魅力。

麦秸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秆画、烧烫画。刘氏麦秸画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麦秸画极其考验耐心,使用需经过泡、裁、卷、烫、剪等多道工序的秸秆,以亭台楼阁、动物等为题材,制作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秸画。传承人刘强带来了一些展示品,学生们欣赏着用麦秸画装饰的扇子,十分惊喜:“太好看了,麦秸杆还有这么大的用处!”

课堂上,麦秸画项目传承人刘强讲解了制作步骤,并给每人发了一把素扇、一小捆经过处理的麦秸,教大家在素扇上先用铅笔描出图样,并做好标记,方便剪贴。当记者问如何利用朴素的麦秸杆作画时,刘强这样解释,“复杂的麦秸画是利用麦秸上的自然丝纹以及熨烫后的色差,运用平贴法、拼堆法等将剪好的麦秸贴在相应的位置,从而形成一副画的,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尝试。”

很快,学生们做好了标记,接下来,刘强教大家将麦秸修剪成想要的形状,覆盖在描好的图案上,并用胶水固定。最后,学生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逐渐将麦秸片拼贴到素扇上,一幅完整的麦秸画就完成了。课后,刘强高兴道:“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从这节课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细心与耐心,很荣幸能来到非遗大课堂,让我可以近距离地给孩子们普及非遗文化,与他们共同成长!”

 

二十四节气习俗小贴士——夏至

赠扇: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赠扇,借以生风。

吃补食: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众多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做夏至: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俗称“做夏至”。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戴枣花:夏至时节,有些地方还有女子头上戴枣花的习俗,据说可治腿脚不适。每当夏至时节,枣花盛开,小星星似的米黄色枣花幽幽飘香。妇女们便一起去采集枣花,然后戴在头上。年长的妇女在戴枣花时,嘴里还会念念有词:“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