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字化手段,发挥惠民引领作用—— 山东推动文化馆拓展服务空间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山东各地正积极推动文化馆拓展服务空间。尤其在国家系列政策法规出台后,文化馆承担的全民艺术普及职能,使得其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和新的思维方式来提升服务效能。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表示,山东各地图书馆将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推动文化服务方式创新。
阵地服务走出去结硕果
目前在山东各级文化馆的常规辅导培训阵地已逐渐由馆内向馆外延伸。
2016年,青岛市文化馆建立“艺术彩虹”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同时以当地10个区市的文化馆为依托,建立服务分队。仅2016年一年,“艺术彩虹”服务队通过网络式服务,将公益巡演送到省定200个贫困村,开展文艺演出、大讲堂、展览等近400场次。
在日照市,日照市文化馆以“送文化·进万家”为主题,2016年开展舞龙、戏曲等特色培训超100场。同时,当地先后在各县区文化馆、部分乡镇和贫困村设立文化馆分馆33个,进一步加强分馆指导及业务培训,提升了基层文艺骨干的辅导培训水平。
济宁市则积极开展“市民大舞台”公益展演活动。“市民大舞台”是当地的文化惠民项目,从城市中心区到乡村文化广场,均进行了建设。2016年,济宁市文化馆在“市民大舞台”演出90多场次,受到基层群众一致好评。
“群众是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应该在广阔的田地里。仅仅依靠文化馆有限的活动空间,不能实现群众文化的真正繁荣。”泰安市文化馆馆长齐新东认为,在新形势下,文化馆应积极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阵地,实现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的转变。今年泰安市文化馆将继续推动服务下沉,把培训阵地摆到百姓家门口,培养更多基层业务骨干。
数字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今,山东的省文化馆及各市级馆都已经有了独立的官方网站和微信,不间断地通过自媒体手段进行文艺展示、培训辅导、非遗等数字资源发布,不仅追求“面子”好看,更注重“里子”实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馆”新模式,加快数字文化馆建设,充分利用馆内网站、“济南群艺”微信平台等发布馆内文化惠民活动信息,加强在线互动。同时,建立“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专用报名网站,为群众参与活动提供了高效服务平台。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地东营市,以“文化东营云平台”为引领,东营市文化馆于2016年开通数字服务全平台,包括信息预告、馆务动态、报名窗口等栏目。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该馆承办的多项培训、展演都能在网上看到视频录播。
在聊城市,当地突出地域特色,聊城市文化馆的网站、微信平台等被打造成“历史文化展示馆”。民众在手机上就能了解当地历史人文风情,数字化服务成为该馆对外宣传、演出领票、免费培训报名的重要渠道。
“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的要求。”王衍良说,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是大势所趋。文化馆的活动、培训、资源、管理、体系化应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关注的重点,应注重实用性与可持续性,要有用、好用、管用,同时应注重与全国平台、本地特色、品牌服务、工作重点的结合与优化。
艺术普及全面发力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均对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提出明确要求。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认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职能。
近年来,山东各地文化馆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多方着力。山东省文化馆“新六艺学堂”“百姓大舞台”,济南市的“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青岛市的“五王”大赛,德州市的“民间文艺(非遗)展演”,菏泽市的“农村艺术节”,泰安市的“歌手大赛”,烟台市的“庆新春秧歌大赛”,威海市的“群星大课堂”,东营市的“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等服务品牌在推进文化惠民、普及提升群众艺术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群众欢迎,成为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示范窗口。
王衍良表示,今年山东将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上全面发力。他介绍,今年山东将组织实施“薪火相传·蓓蕾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同时以“新六艺学堂”为依托,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举办公益培训班。
今年山东还将开展“暖阳春苗”志愿者服务品牌活动。依托文化志愿者五级网络阵地,通过建立志愿者网站,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五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势,以山东省文明办“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开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传统文化及民俗工艺等方面的学校课外辅导教学,实现立体化的文化志愿服务。